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着教学现场的情形往前走——给学生的话(一)

(2008-02-18 13:18:32)
标签:

实验教学

当代艺术

创作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大三油画班创作课教学文稿

《给学生的话》系列

 

 

    就着教学现场的情形往前走

    ——给学生的话(一)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这门课怎样展开,它可能会把我们的教学带向何处?我个人并不想按照常规的教学,按部就班地向大家灌输所谓的“知识”,告诉大家,创作是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进行的,之后布置作业,大家按要求完成,最后打分,结束课程。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我们始终是隔了一层的。因为我们的心灵没有交流,我们彼此之间缺少呼吸。我们不说这样的教学缺少人情味,就“教学”这两个字本身来考量,就“教学相长”来说,常规的教学,教与学之间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关系。我觉得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探索,同时它更是一种思想实践。特别在大学,现成的知识,它就是放在那里的,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兴趣,想要的话,就去汲取;你不想要,强行的灌输,即便你在形式上给老师以交代,但根本上,它依然与你的诉求是没有关系的。这从我自身的学习以及我过去教学的体会来说,我对“教学”有着这样的感受。教的霸权与学的奴役始终使得教学在方式上趣于乏味,甚至于趣于空洞与无聊。当然,也许会有学生不能苟同我的观点,觉得常规的教学也挺好,因为从小到大就是这样过来的,老的教育体制能在今天还持续下来,总有它持续下来的道理。作为学生,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你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拿什么。这样的心态,我觉得是作为学生要真正反思的东西。我想,这在我们的教学中自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是否发现,其实今人的学与古人的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古人的学始终是与“修身”联系在一起的。“修身”是更重要的日常功课。“学以至用”,这个“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所谓的专业对口,能混个饭碗;这个二是更加内质的,就是“修身”。而现在的修身,也是强行的,不是自觉的。这就是问题。这无疑说明了我们对自我思想的开发以及对反躬自问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无心的。而恰恰这方面能力的养育与培植,我觉得就是在大学的学习阶段要塑造出一个雏形来。它是真正代表你自身的东西。从长远来说,它比文凭要来得更加重要。“修身”,不是教条化的、版本化的,它涵咏在你的身体力行之中。

    艺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今天许多学生走上这个专业,也许压根儿并不是他(她)的初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今天如此之多的考生在报考艺术类专业,这其实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一个山东,每年的考生达十万之众,难道真的艺术让人如此疯狂吗?我们只要看看,艺术类专业学生离开大学之后的情况,有多少人是就专业在继续发展的?深究个中原委,其实还是我们教育的机制出了问题,是考生无路可走,选择了艺术。因为艺术类文化课分数线要低许多。这种情况十几年前就是这样,现在更甚。这无疑给老百姓一个误解,没有文化的就去搞艺术。艺术的形象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艺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句话是对你们这些进了学校的人而言的,是你们经常要反问一下自己的问题。既然进了这个门,哪怕是误进了这个门槛,毕竟你已经是一个身在其中的人了。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能再幼稚地敷衍这样的追问。我们在不断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回答一直在改变,我们始终拿捏不准,究竟怎样的回答算是合适?只要你有这样的体验,我觉得,你算是暂且在你自己的道路上行走了。你会发现,艺术是一条非常不好走的路,就是有太多的“文化”,你也不一定能走好。你不仅要有文化,还要反思文化;你不仅要“有智”,有时还要想办法把自己弄得“无知”;你不仅要有原则,有时也要学会放弃“立场”;你不仅要保护自己,有时也要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一切都将在你们的不断思索中展开,一切都将是灿烂的,也是恼人的。

    我设想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大致的情况:是灿烂的,也是恼人的。灿烂是说,我们将启开的这个课堂现场,它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何处?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期望,这样的猜测,我们就会有一种合力去迫近这个结果;恼人是说,我们的迫近,这个行走的过程,将不会是习惯性地轻易能应对的。我们可能会从怀疑自己开始怀疑了其他;从质问局部开始而质问了整体;从一个自己熟悉的小事中发现了某种陌生。一切好像都不怎么顺当,但似乎顺当又在眼前,这很不好把握,这就很是“恼人”。我们的教学就在灿烂与恼人之间展开,我们坠人其中,难能自拔。我们无法逃避,是因为问题在牵引我们,我们惟一的应对方式,就是就着问题、就着教学现场的情形往前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