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图片为“问题演习”现场
“广州三年展流动论坛”——上海站
明年广州三年展的策展团队高士明、张颂仁、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昨天晚上(11月26日)在上海比翼艺术中心与上海部分艺术家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问题演习”。所谓“问题演习”,是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专门设置的一个特别计划。这个计划希望艺术家们可以通过三年展这个平台,向策展人、批评家以及国际艺术界的其他同仁自由发问。
“问题演习”在自由民主的融洽气氛中持续了差不多五个小时。
高士明说,这次策展团队在策展过程中与艺术家见面,其姿态是带有一种批判性质的。我的理解,高所说的这个批判有两层含义。一是听取外界的声音;一是在外界的声音中当面“反躬”,是一种带有批评性质的交流。
高士明其实想表达与了解的有三点,简单说来:一是国际策展走向一种权力模式,这种模式已经阻碍今天艺术家进一步的创新思想;二是西方艺术史的写作正在呈现出它的局限,新的、多元的价值观无法用单一的艺术史方法论来进行统摄;三是今天的艺术家是在怎样的思想驱动下进行工作的。
上海艺术家首先对“广三”的意想性主题“与后殖民说再见”提出了质疑。部分艺术家觉得这个学究式的提法不适合中国的环境。即便这个寓意的指向是针对西方的,是向西方是策展制度说告别,但它真的会有效果吗?艺术家的观点是,再不再见,不是我们说了就算了的事情,这不是情绪反应,而是我们究竟针对的是些什么问题,如何把这些问题给运作出来。对于学者,可以非常深入地去研究所谓“后殖民”课题,但它在今天的文化现状中并不见得就是个更重要的话题。“东方主义”在今天是不是一种矫情?萨义德对权力、政治与文化上的描述不一定就合适中国的现状。
艺术家的声音大都表达了对眼前泛滥的双年展、三年展的无奈。泡沫经济导致各种大展所呈现出的狂欢,实际上是非常虚弱的表现。经济与权力渗透在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无疑在影响与牵制着大展在策划上的判断力。这种情形下,理想主义的诉求就显得非常的无力与脆弱。
三位策展人非常认真地听取了艺术家的各种意见。张颂仁说,他们并不想带着一个固定的框架来交流,展览的思路是可以一直变化着的,甚至在展览结束后,这个框架还在变动,这是他所希望着的。萨拉"马哈拉吉也非常认真地与每一位提问的艺术家进行对话。萨拉"马哈拉吉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希望以后艺术家的交流最好不要再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我个人觉得这个理想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现实离这个理想也实在过于遥远。我们还是把精力与重点放在眼前更为急迫的问题上来。
我觉得策展人能走出策展办公室,走向社会,走向艺术家,这种姿态值得敬重。第三届“广三”的策展团队开了一个好头。
策展人简介:
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系主任,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
张颂仁(Johnson Tsong-zung
Chang),著名策展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创办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创办人,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
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教授,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同时还担任柏林洪堡大学的首位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Rudolf
Arnheim
Professor)、荷兰扬·凡·艾克学院的高级研究员,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