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觉得它只制造了"事件”,没有提出问题,而事件本身隐射的问题,不是文化的,与其说是艺术的,还不如说是“金锋”的,这远不如“秦站像”的干净纯粹。金老师只是借用了展览的系统,骂的不是艺术而是“金锋”,(如果“金锋”=“艺术”,我的问题就是多余的,虽然作为“金粉”我很愿意这个等式成立),而这让展览的思想深度被曾退后的“我”填埋。
第二,这个展览还是艺术史的一个延续,金老师极力规避的艺术史在他借用的偶发性艺术形式里发出声音。而他请来的骂人公司实际上是大众参与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滑稽戏,虽然夏律师的加入,给展览贴金不少,但表面出色的“辩词”有点对牛弹琴的,无的放失的尴尬和做作。这些都让偶发性大打折扣却又难脱其“臼”。
第三,虽然该展览回到了金锋多次声明的“艺术”问题,但其出发点和落点只是在对“艺术展览系统”的嘲讽,但远没有台湾“卜南”古文明假“考古”展览来得更智慧、幽默和深刻。而这曾是金老师作品的优势,在个展却荡然无存。
最后,该作品没有完成。我想建议金老师继续发展“骂艺术”展,暗中请一人纵火烧掉满墙满地被骂的艺术,或由我代请我男朋友为之,但须得到“金锋过手”一纸许可。得到的方式可以以诱骗,可以以强逼,但一定要反金老师主动自愿签发这一常规。您看如何?
以上是我模仿理论家口吻给金老师的发难,表面上是说“骂艺术”个展的失败,实际上是想制造个另一个“事件”,如果太肤浅,甘愿挨“金骂”。因为我说过,我是您“金粉”,也曾表示过希望得到您的“金”玉良言,翘首您“金口”“金骂”。谢谢!
简单回复楚楚:
这个展览能让你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也是一种收获.的确这个展览我尝试性的用心是偏大的.虽然总体上的想法与你的判断很有距离,但我希望展览能听到像你这样的声音.你可以参照我上一篇回答记者的提问,我的一些基本想法在那里有所流露.至于要烧毁作品的提议,我个人觉得太不在我思考的框架之中.所以免了.当然你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索取"金锋过手"的印迹.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关注,保持联系.
前一篇:就《骂艺术》回答记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