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主题性文字 |
三、关于展览现场、艺术现场与艺术批评
我说:“南溟不看展览,也能写出很好的批评性文章”,金锋为此批评我说【6】:“鲁迅骂人算是贴近社会了,但鲁迅还亲临展览的现场呢!……你们的批评就可以无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不是有些过分吗?我是很在乎交流的可能性的,我觉得今天的交流同样需要创意来提携。我与李捷的交流就是冲着这样的可能性而去的。而批评家就可以就自己的理论框架说透所有的当代艺术吗?”。金锋的批评表面看来很有道理,但我的话不能从表面看的。实际上,展览现场只是艺术现场的极小一部分,而艺术批评是针对整个艺术现场,它是从整个艺术现场而不仅仅从展览现场获得艺术信息;而且,艺术批评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将针对艺术现场的不同方面获得不同的艺术信息。对于先锋艺术标准、原则、原理的理论建构来说,艺术批评(理论)确实与具体的展览现场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与其有关的展览信息主要是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与方法论,而它的有关信息可以通过其它许多途径获得,何况先锋艺术标准、原则、原理的理论建构远远不只需要具体艺术观念与方法论的信息。我说南溟不看展览也能写出很好的批评性文章,就是指艺术批评的这种情况。甚至对于艺术创作学批评,也不全是通过看展览才能进行的,看展览也未必都能够获得艺术创作真正有用的信息。很多信息是触类旁通的,聊天、电话、阅读(各种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网络)、通信等都可以获得艺术批评需要的信息,说不看展览不等于说不看真实作品(可以在日常交流中看),更不是说不获得艺术创作信息。这不是“无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而是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展览已经是一种陈旧而乏力的艺术传播方式了,艺术家的许多带有超越性质的所思所想在展览中并不能呈现出来或很好地呈现出来。金锋自己的许多作品展示方式不就是在用网络挑战美术馆吗?当然,对于我的批评指向来说,展览还是要看的,只是我很在意有创意的展览。
所以,我赞同金锋对待艺术交流的观点:“交流同样需要创意来提携”【7】。而我还要说的是:批评就是交流,而且是更有力的交流,在今天这个艺术就是思想(观念)的时代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艺术交流只有深入到批评的层面,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交流。而我们的许多艺术家似乎很害怕批评,见到批评就像见到仇人似的,除了避之唯恐不及,便是无动于衷、死猪不怕开水烫,甚或恶语相向。这才是今天艺术交流(包括批评与创作互动)的最大障碍。
四、关于当代艺术现状
今天我们的当代艺术主要还是在从历史前卫艺术和后前卫艺术发展而来的后现代泥潭中扑腾,但一种新的艺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下的当代艺术——“批评性艺术”(观念艺术)已经从后现代泥潭中拔了出来,开始了自己的艰难历程。
金锋说【8】:“今天的创作状态有问题,这是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论及的。不要用一个汉斯哈克就想打倒中国艺术家的想象,也不要用否定杜桑的游戏规则,就觉得开始了新的艺术批评。艺术家在这潭水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还鸭先知呢!今天艺术家的反思能力,我觉得是非常的自觉了(当然是我所了解的范围)……我们断不能说,批评是可以脱离现场,脱离艺术家创作的现实的。”,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就是中国艺术家太放纵自己的想象了,以至于产生了那么多想入非非却毫无意义的作品,而不能像汉斯·哈克、布拉德利·麦克考伦、贾奎林·泰里、摩根·斯普尔洛克乃至中国艺术家金锋、谢德庆(作品《打卡》)、刘超(作品《机器书法》)、张健君(作品《老年迪斯科》)等等那样(金锋大概不会再说只一个汉斯哈克吧?),用正义和良知,将想象置于本土问题的语境中,用想象激发的智慧去发现和捍卫人的自由和真理。中国艺术家什么时候才能从“想象”的迷梦中醒来,去真切感受时代与艺术的问题脉动呢?而不是像儿童一样仿佛永远在梦里都那么迷恋“想象”的游戏。是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还鸭先知”,但在艺术的这条江中恐怕不仅仅是艺术家吧,至少有批评家先感知了新艺术观念与方法论的水暖。至于对批评脱离现场、脱离艺术家创作的现实的担心也是多余的,至少对于我是如此。因为我对中国艺术在杜尚与博依斯的陷阱乃至在现代艺术、传统艺术的坟墓中醉生梦死的批评,不就是针对中国艺术家创作的现实吗?
当然,“批评性艺术”的理论肯定是“要面对理论在实践中的失败”【9】,并“要用即时调整理论的态度来面对理论的完善与深化”【10】的,但这种“理论的调整”必然针对的是“新艺术”的“真实践”,而不是旧艺术的“瞎起哄”。不然,“批评性艺术”理论的“调整”得到的不是“完善与深化”,而是“缺陷与退化”。
注释
【1】、【4】、【6】、【7】、【8】、【9】、【10】金锋《我要说说吴味与南溟了》,《新浪blog》——“金锋blog”2007年“我的所有文章”栏目。
【2】《东方视觉网》“嘿!社会”论坛主题帖子《批评家王南溟将在黑社会与大家一起讨论“当代艺术”》。
【3】吴味《社会学——当代艺术的方法论》,《东方视觉网》2006年“名堂-吴味”栏。
【5】吴味《艺术不是特异功能——回答江因风》,《美术同盟网》2006年“评论”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