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陈述 |
回答laoli在博客中的提问
你在用社会学的方式进入艺术,这很好.我们也在讨论你一些作品,你这样做是否会强调了艺术之外的做法而削弱艺术本身呢?希望你回答。
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朋友对我提及,这之前,我自己也已经意识到这问题的尖锐与重要。我的出发点,是要借助艺术之外的一些方式来规避我原有的创作思路,出发点起初是非常个人化的。但在我继续搭建自己思想平台的时候,一些问题是慢慢呈现出来的,如作品的新闻效果与艺术之间我在权衡什么,我究竟在带出什么?实质上,这个问题是你laoli所提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或许这样的表述还有很多。由于我现在的作品都是按照类似于“课题”的方式实施的,计划就不可能一条线地完全按我的意志完成,也就是说,我的逻辑是要放到一定的环境中去的,最终的效果其实是我与环境共谋的程度与结果。这里,我只能就我的大致思路回答你的问题。
一、在中国,有用的社会学的方式都带有“中国改造”的烙印
其实真正用社会学的方式去做艺术,这并不是很明知的做法。因为一个艺术家要担当一个专业的社会学家去做考察与数据统计分析的工作,这是很笨的。但我觉得一些从宏观来说的观念,我们倒是可以放在社会环境的某一个局部来加以观照,而观照的目的是为了使得这个观念是活着的,不是书本式的,不是教条式的。一个活着的观念,在我看来是意味着可以通过我们周遭的环境、我们身边的问题而让我们的眼睛闪一下光的东西。比如月球村CEO李捷发布的“中国的云彩都是他的”,这个说法既包含了观念,又带出中国现实中的许多问题,这样的观念,我觉得是活着的,是能够让人的眼睛闪一下光的说法。这个叫李捷的经常会“合理”地用他的一些观念来完成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以说是很社会学的,但书本中断然是没有的。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很缺少这样有生命力的观念化了的想象。我说,我在借用艺术之外的思路来思考作品,指的正是对这样的观念进行尝试与嫁接。或许这样的观念在更大的系统中,它还是要归回到西方去,但我觉得,它毕竟已经带上了“中国改造”的烙印。
二、在社会与艺术之间意味着什么
是否我的作品“强调了艺术之外的做法而削弱了艺术本身”,我的想法只是想把我在社会语境中做的作品合乎情理地回到艺术,而不是之先就想好一部分是艺术内部的,一部分是社会的,是这两部分的拼凑。眼前,我还是借用了一些常规的艺术方式来服务或呈现想法,我希望这是围绕着问题的。也许什么时候,艺术的这些常规方式服务不上了,那也就说明有其他的更为合适的方式已经在眼前了。我觉得效果在艺术之外大于艺术,这不是一个坏问题,这要看我们对那个还叫做艺术的东西本身究竟怎样看了。我很希望我的作品是能回到艺术内部来讨论,因为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还是用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来身体力行的。
三、其实艺术只是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