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品现场(三)

(2006-11-12 00:04:34)
分类: 日常陈述
作品现场(三)作品现场(三)
 
作品现场(三)作品现场(三)作品现场(三)
   作品现场(三)
  现场选用的升温办法是吹风机。橡皮泥在大致30度的温度下就会变软。当抹眼泪的时候,很容易改变面部的形状。温度在30度以上,材料的柔软性就更加明显。图为对面部触碰后的情形。
 
 

           网络是更具开放性的“展厅”

 

《孔子哭了!》在网上发布后,才一天多的时间,我不能不说,我要感谢网络这个媒介,因为只有网络能给我带来两万以上的观众。我视网络为更具挑战性与更具开放性的“展厅”。

让《孔子哭了!》成为一件网络互动作品,不是心血来潮的闪念,我是把它当作一个详细的计划来实施的。既然我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网络,那么“从网络中来,返回到网络中去”就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思维框架。怎样返回到网络,用怎样的方式返回到网络?这是我眼前必须面对的真正问题。现实一点来说,我希望作品进入网络,应该有它自身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就是被网络关注,引出可能讨论的问题来;学术一点来说,网络是否能成为有效的展厅,艺术家也要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我们通常的创作方式,面对今天的网络很可能是无效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常规的操作方式,它的作品语境是非常个人化的,它与社会语境大部分是无关的。在我看来,网络语境实际上也就是社会语境,艺术家的作品只要在这个语境中有效创意,一般来说,这个语境是断然能够承接得到的。抱着这个初始的念头,我把《孔子哭了!》看成是一次网络互动与交流的尝试。

    另外,我希望我的观众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我期望我们今天的交流方式也是要有创意的。精英化的对话与交流在今天不是不要,是还不够。我觉得我的这个想法在日常的范式中是难以达就的。我觉得,网络化的交流在今天无疑是一个不坏的选择。我认真阅读了网友的回帖与留言,有些话我觉得非常有建设性,也有更多的质疑或许可以成为进一步反思的话题。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我摘录几段留言,大家可以一起想想,这里我暂不做回答,等作品结束的时候,我将整体地写出我个感受。

 

[匿名]淡泊客

一个搞艺术创作的人,应该漠视那些浅薄的评论.
就像一个钢琴家不必要为牛弹奏一样!

 

[匿名]zhujingyi

?/P>

我觉得雕塑作品不进入公共空间展示,而直接在网络上展示他的震撼力就不如平面的作品来的直接了!

 

[匿名]8003

为了出名,也不能恶搞阿!
就因为孔子是热点,就这么恶搞,什么居心?
你是真的得借古讽今么?那你究竟是讽刺什么?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善良与丑恶的一面,每个时代亦是如此!
如果你真有本事,是一个有志气的后人,拿出一点现实的本领来改造社会阿!
都好几千年过去了,还要打扰他老人家的清修,去诋毁他老人家的形象。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你是一个没有太多出息的人,一个自以为怀才不遇,自以为高明的人!
不要把恶俗当艺术!!!!!

 

[匿名]原色

出发点是好的,作者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不过形式太过于直接,限制了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应学学米洛岛的阿芙罗狄特。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