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陈述 |
吕思勉(1884-1957)
吕思勉故居
吕思勉故居
十几年前,我与一位朋友经过常州的十子街,我的这位朋友在一处老宅前停下了步子,他对我说:这个地方是中国一位很了不起的史学家的故居,这个人叫吕思勉。他接着说,如果现在再不很好地保护起来,按照这个拆迁速度,这里也就快没有了。我对历史一直没有用过心思,只是近几年开始买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在读,是续续停停地读。我手头也有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与《吕著中国通史》。都没有深入地读下去。我最近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读完《吕著中国通史》。我对这本书有兴趣,首先是吕的写法很奇怪,这不是一本按照编年史写法所写的中国通史。
吕思勉一辈子教书、写作。生前为人低调,学问精深。大部分教学是在上海的光华(后来的华师大),最终也是死在上海的。《吕著中国通史》的出版,当时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很大,但有资料说,这本书的写作是在常州他的故居里完成的。他一生鄙视官场,致力于私立学校的教学。他曾经说过,在私立学校,相对能保持人的独立品性。他曾经很谦虚地说:我不过是前清的秀才,民国的教授,其他就没有什么了。在网上我看到一则关于他的逸事,这很能给我想像他生前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里我把这则逸事转录下来:
吕思勉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时说,少年时由于没有名师指导,精力时间浪费了很多,因为未得门径,绕的圈子也不少。正因为这样,吕思勉后来十分注意正确引导年轻人。
辛亥革命前在常州府中学堂任教时,吕思勉曾有一次出有关历史地理的考卷,总共四道题目,每题二十五分。有一位学生对于其中关于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题目非常有见解,下笔后就忘了停。直到临交卷,才发现自己来不及作答其余的三道题目了。考试结束后,学生们趴在窗口偷看吕思勉阅卷,发现轮到批改那张只答了一题的考卷时,写了一张又一张纸的评语,吕思勉嫌用来批改的铅笔写了削,削了写打断思路,干脆把铅笔劈成了两半,夹住铅芯边抽边写。最后总共才二十五分的题目,吕思勉却给了整次考试七十五分的成绩。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了一代大家的钱穆。曾有人将钱穆与吕思勉和陈寅恪、陈垣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师生二人同在此列,也是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现在在常州的吕思勉故居已经修缮开放了,据说是要收门票的。下次回常州一定去他的故居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