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艺术家金锋
艺术家金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56
  • 关注人气:1,0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便不谈儒佛,老邱还是老邱

(2006-09-03 17:57:50)
分类: 人物印象

网上说我是邱(志杰)粉,是王(南溟)粉,但还漏掉了一个,我还是徐(震)粉呢!这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别人有让你要“粉”地方,那就“粉”起来。我觉得这是很与时俱进的态度。这个时代,“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昨天老邱在网上的访谈,我想不仅是给我以思考,许多人私下都会去想一想的,可能更多的是不会把这想的东西说出来,但有一点倒是可以猜一猜的,就是这些在想的人,心里不见得就会释然。

我与老邱其实认识很早,大概是91年。当时他刚完成了毕业创作《大玻璃》,他想到南京《江苏画刊》谋职。我记得当时他与顾丞峰在一起,我与管策还陪他们一起吃了顿饭。南京那时都在做综合材料,所以邱志杰谈他在学校里做的一些很观念的作品,如《读唐诗》等,我们都觉得很新鲜。92年,广州双年展的时候,我在广州的街头上碰到邱志杰,那时知道他还没有找到工作,还在老家漳州。但很快,他就去了北京。之后与老邱的联系其实不多。96年,我们一起在上海参加了《以艺术的名义》展。当时圈子里谈艺术意义问题正是火热阶段,焦点就是邱志杰在《江苏画刊》上的那篇文章(《批判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批评》)。其实当年《江苏画刊》同一期共发了五篇关于谈意义问题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我的。我当时的状态还停留在模糊美学的层面,对作品的意义阐释一直很是规避。所以96年在上海,与老邱见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叉。但我们还是谈了作品,他说我的作品是美学的,但是没有意义。说实话,我当时没有搞清楚他这话的褒贬。96年他邀请我参加在杭州他策划的《现象·印象》录像艺术展,我为了考学校的职称,放弃了参展。这是我后来很后悔的一件事情。

99年,我开始做艺术家访谈,老邱的那篇是我去北京他家里采访的。这是我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了他当时在做的一些事情。我对《后感性》的了解就是通过采访全面起来的。老邱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不但能说、能写,重要的是他始终有一个思想平台,他始终是在系统里工作的人,他始终是系统的制造者。这点很使我敬重。

99年之后的好几年,我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差,人很矜持。这段状态其实一直延续到05年。我其实也一直在反思,现在想来,我还是在内心过多地给予了自己有退路的余地,我虽然很在意自我批判,但我知道我的自我批判是不彻底的。有一个阶段,人委顿之极。03年在南京的一个展览,老邱也参加了。有一天晚上,我酒喝了很多,那个阶段我几乎离不开的就是酒了。我借着酒意跟老邱说,我有许多话要说啊,我实在不知道如何说出来。我当时眼泪就淌了下来。我直感自己是就这样一直地委顿下去了……我记得老邱当时对我说,老金,你不说我也清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啊,你看看我现在别人好像很在意我,背后我承受的东西难道就轻吗?多少人在背后骂着我呢!树大更招风啊……那天我们喝了很多的酒。我心里一直纳闷,事情是要看开一些的,但我就为什么看不开呢?

03年11月,我来了上海,我觉得我整个的身心调整是来了上海才开始的。04年我的《日常陈述》要出版,我跟老邱说,想请他写个前言,我把文稿快递给了他。他给我回信,答应写这个前言。之后,他实在是身不由己,一直拖着这个前言,我也只好一直拖着出版社。记得我们在香港见面的时候,他见了我先抢着说,再给我两个星期,我一定“交作业”!两星期后,他准时交了“作业”。这就是我后来书中的前言。别人说,老邱的这篇文章没有说你什么好啊,但我很喜欢。因为他总能从另外的眼光来说我的东西:作品或文字。我的喜欢或许还有一层意思,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了。

在我的内心,老邱除了学养,他的确还是个很义气的人。而我在义气面前,从小就是不要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