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年《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2006-08-27 03:51:27)
分类: 主题性文字

2004年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起步的第一年,现实的压力是明显的,我觉得更多可能还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压力。这个精神上的压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无形的责任感;二是美术馆的形象塑造。作为执行馆长的沈其斌,我想他更很清楚,许多事情实际上都是举步维坚的。

2004年的9月,多伦做什么展览,做怎样的展览,其实一直到8月初都没有定下来,这还是其次。更麻烦的是展览的费用也还没有半点的着落。 810左右,其斌把我叫到他的馆长办公室(那个时段几乎每天都在他办公室商量各种事务),他以命令式的口气对我说:9月份的展览你具体策划,美术馆全力配合。他问:你觉得这个展览大致需要多少资金?我想了一下,我说:30万。其斌很肯定地:控制在20万。我说,即便20万,资金从哪里出?他说:你想办法,你解决一半,我解决一半。我说:万一解决不了怎么办,我们借款办展览?最终我们各负担10万的债务?当时这样的局面,我不是没有承担债务的心理准备,我们当时都是太想把事情办好了。但其斌很肯定地说:我们一分钱的债务都不能背,这钱只有到社会上去找。而且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落实。办公室只有我们俩,我们彼此无言地看着对方,好像之后的所有行动都是从这个无言开始的。

我的筹资工作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因为我找的是与我有着多年交情的老朋友,此人当时在上海红星家具广场当副总。我把我的难处与困境跟他说了,我说多伦的这个展览对多伦的未来非常重要,我们需要20万的盘子,你要帮我解决一半。我说,这个展览不能给你们公司带来太大的影响,我们只能在海报及其他宣传上打上你们的LOGO。我这个朋友很爽快地答应我的要求。他说,我给你12万,10万你们做展览,另外的两万帮我们红星做一个小型展览,比如用你们的藏品,再做一场音乐演出,地点要在我们红星广场,这样我对公司也有交代。我觉得我可以办到。我说,资金最好用支票的形式打到美术馆。他最后这样做了。其斌的另一半资金也比较顺利地有了消息,是在证大解决的。这样展览的最大困难在我与其斌的共同努力下圆满落实。

资金的压力各自分摊之后,重点就是展览方式了。关于展览方式,其斌其实在心里早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他说:艺术家不宜铺得太开,你去与上海的艺术家讨论,拿出办法来。其斌把这个担子压给我,是知道我对展览的质量是能够把好关的。我当时其实对上海艺术家的参与心里也是很空,并没有很大的把握。但当时的现状对于多伦来说已经没有退路了,之后的事情在我当时的日志中都有呈现。这里附上我的一些日志,算是一个回忆。

 

2004-8-15

我带着一个潜在的压力去了“青藤阁”,这个压力之所以是潜在的,是因为我知道美术馆的处境与为难的所在,一些事情不便说出来。去青藤阁的目的也就是要与上海的艺术家联手,用大家的集体智慧来把多伦的困境渡过去。当时在场的有徐震、杨振中、徐坦、小金锋、茂茂等。大家觉得要做这个展览的时间实在太紧,而且没有具体的兴奋点,资金也不是很有落实。但大家还是在一起共谋可能实施的想法。徐震首先提出了“青年美术大展”的构想,大家觉得是个讨论的入口处,杨觉得这是针对于现在的泡沫艺术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但就大部分上海艺术家的参与会使得这个展览变成一个地方主义的行为,这是要避免的。这样,匿名的设想就进跟着出来了。9月27日开幕,这个时间是美术馆早就定下来的。因为28日是上海双年展开幕的时间,所以27日开幕是符合美术馆的操作的。

8月15日,青藤阁,我们定下了初步的设想,做一个匿名的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展览费用为人民币20万元。

 

2004-8-20

昨天晚上艺术家在多伦集中,开了个小会。主要是围绕927日《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展览以假名的方式进行,艺术家都必须为自己参加这个展览而自取一个假名。徐坦与陈劭雄在这之前提出永久性假名,为的是这种做法的彻底性。会议对永久性保密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是这样的保密要做到永久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丁乙与施勇就是这个观点。就是说,这个展览最终还是要个托的,要自然地抖出谜底,不然太有游戏感了。

讨论的结果,展览之后自然解密。画册上依然还是假名,但每个艺术家可以发送自己的画册。这行为本身在自动解密。

昨天与会者有13人。都签了保密协议书。

 

2004-09-14

展览每天在迫近,现在离开展只有不到两个星期了。艺术家的方案大都已经出来,个别的还在调整。这个匿名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大展”是一次共谋的结果,是在最为艰难的境遇中共同完成的一次构思。从目前的作品方案来看,青年展的感觉的很不错的。资金问题也在缓冲之中。当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的名字被一个假名覆盖后,看的人,包括策展人、媒体都当成是一个新人,这样的眼光是否会有问题呢?今天的艺术究竟是谁在说话,年轻艺术家出来的途径值得追究与怀疑。所以,这个展览有反艺术泡沫的功能。

 

2004-09-20

919日开始,青年展的布展工作已经开始。展览中作品的分布格局是大家集体讨论的结果,对于多伦以往的展览来说,这次的布局是有所变化的,施工的动作也较大。工程部对这个展览的配合应该说是很鼎立的。现在离开展的时间还有一个星期。按照工程进度,时间虽然紧,但还是来得及的。

 

我在这里写两年前多伦的青年美术大展,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我觉得与当时参与该展览的艺术家们的合作仿佛就在眼前。特写此文做一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