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陈述 |
“理想贴着地面行走”是我多年来一直说的一句话。
在我的理解中,理想不是不要,只是理想不能过于干净、过于纯粹。理想也有两个极端,一是修炼、内悟而走向对现实的逃遁;另一个理想的极端就是暴力。极端的理想是虚无的,带有着某种宗教性质的假设。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大都是致静、致远的,大都是以“内圣”作为毕生的修悟目标。这样的作法,思想断然是向高处走的,理想也在高处。但是高处也有不胜寒的时候。这个“不胜寒”指的是我们究竟在何处与所谓的“内圣”建立了关系?心灵的落脚点与归宿究竟在何处?在我看来,致静、致远的最终归宿是致虚无。据说历史上只有王阳明的“良知之学”是能够把“内圣”与“外王”挂上钩的,在中国的思想史中,本来应该有一个转折的,但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不对,结果这个转折就没有成功。钱穆在他的《湖上闲思录》中说:“阳明的良知之学,本身是明白易简,只为堕落心本体的探索中,遂又转到了渺茫虚空的路上去。”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悟在发展的阶段上是可以纯粹的,但最终它必须与现实挂钩,必须落脚在现实这个基本点上。我觉得“内圣”的修炼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个操守不能放。守静的功夫是需要的,但衡量这个功夫必须要将“守静”置于在聒噪的现实之中。在理想与现实中,我们可以反思如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