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A卷试卷分析---杨莉

(2018-09-05 07:32:44)
标签:

中考

分类: 教学成长

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A卷试卷分析

重庆育才 杨莉

一、反向细目表

题型

题号

分值

知识点

选择题

24

1

3

温度、电压、时间、质量的生活估计

2

3

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内能

3

3

光的反射、折射、直线传播的现象判断

4

3

惯性、相互作用力、参照物、摩擦力

5

3

用电安全、电磁学

6

3

动态电路分析

7

3

动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动滑轮重力

8

3

实物图转电路图、动态电路、电压电流电阻电动率焦耳热公式运用

填空题

10

9

2

物理学史,区分电生磁和电磁感应

10

2

流体压强、机械能

11

2

沸点与大气压关系、热传递热量计算

12

2

液体压强、浮力(弹簧伸缩模型、液面升降问题)

13

2

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对应

画图题

2

14

1

光的反射

1

滑动摩擦力

实验题

22

15

5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16

8

测量固体密度(结合浮力)

17

9

探究欧姆定律

计算题

22

18

6

路程时间关系、做功多少求解

19

8

电学档位问题(动态判断、生活用表)

20

8

杠杆、受力分析、电路简单计算、图型结合


 

二、分值安排(大约)

力学:共32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8题,3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16题,7

第七八章、运动和力:第41420题,3+1+6=10

第九章、压强:第1012题,1+1=2

第十章、浮力:第1216题,1+1=2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8题,3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720题,3+2=5

热学:共6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11题,1.5+1=2.5

第十三十四章、内能及其应用:第21011题,1.5+1+1=3.5

光学:共9

第四章、光现象:第314题,3+1=4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5题,5

电磁学:共31

第十五至十九章、电学:第68171920题,3+3+9+8+1=26

第二十章、电与磁:第59题,3+2=5

其他:2分(信息题)

第二章、声现象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三、试卷体会

由上述分值分布可知,一如既往地力学和电学各占30分左右,分值覆盖呈1:1状态,热学和光学进行补充,考全已学板块。在压轴题上,选择题8题考察电学,难度偏难,题型常规,学的较好的学生能够处理,填空题12题考察力学,共两分,一分定位为送分,求液体压强,一分难度尤其大,求解浮力,用于层次区分。实验题难度适中,压轴的电学实验题没有过于棘手的地方。计算题中第二个计算题在题号二的位置难度偏难,但是题型尤其典型常见,对于平时准备较好的学生而言,是适合的难度;最后一个大题题型新颖,结合了杠杆和压敏电阻,把力学和电学的知识进行融合,考察能力包含了图形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学图形作为工具。

 

感受一、生活物理

整套试卷的情境创造和生活结合相当紧密,同时跟随时代紧靠潮流,弘扬正能量。除了信息题13题明确反应国家的科技发展之外,19题的机器人功能定位在净化室内空气、陪伴老人聊天散步等,反应社会面临的污染问题,空巢老人问题;20题浴足盆贴合养生之道。

例题3. 如图所示的重庆网红图片,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http://s6/mw690/001m67O1zy7nnHWc4x735&690


      A. 洪崖洞在平静江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虚像

B. 游客看到穿楼而过的轻轨列车是平面镜成的像

C. 朝天门夜空中璀璨梦幻的光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用手机拍摄过江索道的照片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体会:抖音的大火让重庆也一跃成为网红城市,图中的景点是在网络上非常热门的重庆景观。

例题10. 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时,利用了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_____(选填“大”或“小”)的原理,飞往拉萨的途中遇险,在机长刘传健冷静睿智的处理下成功迫降在双流机场,飞机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体会:川航航班是2018年非常正能量的故事,机长的临危不乱处理得非常好,也充分体现了对本职工作的熟练和责任心,干一行爱一行更要做好这一行,这个生活情境的择取具有示范作用。

 

感受二、细节好评:

例题14.2 在如图中的A点画出箱子在水平向左滑行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示意图。

http://s12/mw690/001m67O1zy7nnHWpEmvcb&690

体会:14题第二个画图题,要求画出运动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明确指出画在物体的重心上,避开学生画图时作用点画在重心还是接触面的纠结;

例题17.小峻和小薇两位同学在“探充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标有“20欧  2A”的滑动变阻器R'、开关,导线和定值电阻R若干。

http://s9/mw690/001m67O1zy7nnHWg3xe18&690

(1)请根据如图甲,用笔两线代替导线,将如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_________(要求: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且导线不能交叉)

体会:最后一个实验题,难度设计上可进行拔高,但第一问定位在送分,因此在将电路图转换为实物图时,除了图上明确标识应将滑动变阻器的左下接线柱连入电路,还在括号里用文字注明要求,提供另一角度进行解题,学生掌握其中任意一种方法即可拿分,送分到位。

 

感受三、吹毛求疵

例题17. 小薇同学在测固体密度时,操作步骤如下:

http://s6/mw690/001m67O1zy7nnHWodUh95&690

 (3)如图乙所示的量筒分度值为______ cm3,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将系了细线的矿石轻放入量筒,如图乙所示,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_________(选填“相平”或“不平”),测得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cm3

体会:第三问的第一空读分度值,第三问读物体体积,考点略有重复。

 

四、试题推敲

本套试卷的难题分值主要是在12题的第二问求浮力,以及20题第三问求距离。

例题20 .为探究平衡木受力特点,喜爱体操的小微设计了一个平衡木模型。整个装置如图甲所示AB可绕支点O无摩擦转动,C处固定一竖直硬杆,硬杆的底部安装了压敏电阻片R,R所在的电路放在了硬杆内(整个装置除硬杆以外,其它部分的重力均不计),AB=5m,OA=BC=1m,电源电压恒为3V,硬杆底部R阻值随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受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整个装置放在水平地面上,AB始终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当重360N的小薇站在A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求:

http://s5/mw690/001m67O1zy7nnHWDKBu14&690

(1)小薇在A点时,C处受到硬杆的拉力;

(2)小薇在A点时,地面对硬杆底部R的支持力;

(3)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小薇距A点多少米?

体会:第一问定位送分,题干本身包含的信息较难理解,许多学生容易在读题上吃亏,但第一问即使对题目情境不甚了解,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即可解决,对于心态和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有优势,也充分达到了能力分层的效果。第二问与第一问独立存在,从电流表入手求出电阻,结合图形求出支持力,本身考察知识难度不大,重在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控。利用独立的第一问和第二问目的在于求出第三问需要用到的重力,第三问的难度较大,且思维及其巧妙,考察受力分析,必须借助受力分析图进行辅助,对学生的物理解题素养考察到位,意识到力的负值是反向,引导学生将题干中的定式思维人在右边去到支点左边,非常巧妙。

 

例题12. 水平升降台面上有一个足够深、底面积为40cm2的柱形容器,容器中水深20cm,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___ Pa。现将底面积为10cm2,高20cm的圆柱体A悬挂在固定的弹簧测力计下端,使A浸入水中,稳定后,A的下表面距水面4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8N,如图所示,然后使升降台上升7cm,再次稳定后,A所受的浮力为____ N(已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减小1N,弹簧的长度就缩短1cm)

http://s12/mw690/001m67O1zy7nnHWuB75db&690

http://s5/mw690/001m67O1zy7nnHWxuWU34&690

体会:该问难度尤其大,首先情境难,告知的是升降台上升,而平常学生熟悉的是容器不动物体下降,这里有理解上的难度,学生需要先转一个弯,把容器上升等价成物体下降;其次建模难,等效后已知物体下降7cm,而物体被浸的高度变化不是7cm,还有液面的上升,而该过程实际又伴随着弹簧的形变,出题人的目的在于此处暂且不管弹簧的形变,只考虑液面的上升,因此建模也难;再次,考虑液面的上升也有个小细节,求液面变化公式的选取h=V排/S容或者h=V降/S侧是,这里公式的选取数据的带入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最后根据浮力变化找出拉力变化找出弹簧形变量从而求出真正的浸入体积,求出此时对应的浮力,还需要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再拿出答案,对学生的要求极高。

其次,物体实际的浸入深度h=4cm+7cm+7/3cm-2.8/3cm=12.4cm,这个结果来自姑且不顾重力,仅考虑浸入体积变化引起浮力拉力弹簧形变量变化得出的理论值,大于物体恰好能漂浮时的应该浸入高度12cm,故漂浮。但是实际过程中容器上升时,相当于容器不动物体下降,但此时容器上升7cm物体下降的实际值应小于7cm,因为弹簧会收缩变短,因此用7cm求出后面的液面上升高度7/3cm是不合理的,也会偏大,同理,依次求出的弹簧缩短量2.8/3cm也会偏大,所以上述中求浸入深度h中的7cm7/3cm2.8/3cm都比实际值偏大,前两个是加,最后一个数据是减,本不能分析,但根据数据大小可知上述求得的12.4cm会比实际值变大,那么实际的浸入深度与12cm的关系不得而知,故解题失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