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曲有个郭家堡

(2011-10-06 09:21:20)
标签:

阳曲

郭家堡

古村落

郭氏发源地

旅游

分类: 走马观花

   在阳曲找郭家堡可真费了一番周折。这里现在叫北村,我们在地图上搜索“郭家堡”死活也找不着。边走边问,过了高村,钻过一个桥洞,便开始在茂盛的玉米地里穿行,偶尔还能遇到一两个羊群。按照两位老农的指点,我们开过了一段水泥路,又开过了一段泥泞的土路,再拐上一段宽的马路,然后一路前行,沿着巨大的黄土沟壑,终于来到了北社村的门楼前。有同伴戏称:你们说当年日本鬼子来过这儿吗?我说:咱们找着都这么费劲,日本鬼子进来还不得转向?

 

  这是村口的小门楼,是石头根基砖拱结构。门楼边有块残破的石碑记载着这门楼建于清代。

http://s2/middle/4a11586ctadc432dacb51&690

 

   这是门楼背后,有石头台阶可以通到二层的小房子。
http://s6/middle/4a11586ctadc440bc7d05&690

 

   二层小房顶部。

http://s8/middle/4a11586ctadc4446400f7&690

 

  要说最好看的,是门楼旁边这个更古老的门洞。村里人说,原来进出都走这个门,后来经过一次地震,门洞毁坏得比较厉害,为了安全起见,村里就把这个门洞用铁栅栏拦上了。这是一座石拱结构的门楼,门楼上筑有土台。据说这座门楼初建于唐代,后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建,迄今已经500多年了。http://s15/middle/4a11586ct77c6d20624ee&690

 

    走进村子,从门楼内部可以看到,门楣上悬嵌着三块雕有花纹线条的石拱,正中的那块石头上刻有“郭家堡”三个大字,依稀可辨。这是这块石头,说明了北社村的前身。

 

http://s6/middle/4a11586ctadc44300d555&690

 

http://s5/middle/4a11586ctadc441e32c94&690

 

    进了村,是个方方正正的小场子,迎面的一座碑廊中,耸立着一块五米多高的石碑,这就是“郭家庙碑”。此碑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公元764年为其父郭敬之所建,碑文由书法名家颜真卿亲笔撰写。听村里人讲,此碑原物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眼前所见的这块石碑是按石碑原貌复制并重塑的,意在对郭子仪祖籍地的确认及对郭氏人文精神的传颂。不少郭氏后人把自己附会为郭子仪的后代,也许是因为郭子仪在历史上的盛名和独特地位。其实,据有关资料,郭氏发源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叔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族远宗大。还有考证说,如今的阳曲就是古代的“汾阳”,因此郭子仪封王“汾阳”实际说的是阳曲。唐代以后形成了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不管怎样,北社村中的郭家堡是郭氏发源地之一以及阳曲是郭氏后人的开宗之地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http://s13/middle/4a11586ctadc430456dbc&690

 

   这个小小的广场里古迹颇多,北边有一座五爷庙。
http://s5/middle/4a11586ct77c6d1b3b294&690

 

  南边是一座古戏台。

http://s11/middle/4a11586ctadc443bc595a&690

 

   往村里走,街道静悄悄的,随处可见的是黄土夯成的金黄色的围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次踩踏、碾压形成的土路,非常坚实,没有想象中黄土的扬尘。
http://s8/middle/4a11586ctadc447220007&690

 

   听说村里的房屋大多是明清时代的老屋,几百年来基本还保持着原貌。这些老房子原来大都是用黄土和上糯米汁一层一层夯起来的,如今见到的砖石门楼,是后来贴上去的。村子里静悄悄的,很多院落都上着锁,大门紧闭,原因是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去了。

http://s16/middle/4a11586ctae8f8a7ccc7f&690
在村子里闲逛,很少能碰到人。偶尔能见到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http://s1/middle/4a11586ctadc4351e61b0&690
还有在老院子和街道之间穿梭的小狗,让人觉得村子的人气不旺,相当冷清。
http://s9/middle/4a11586ct77c6d230f5b8&690
  按照指示牌的指引,我们一路问去,找到了村里的大宅子——郭郡马府,就在这个围墙里。大门从里面反锁着,好容易敲开了门,宅子的主人——老大爷很不客气地拒绝我们进去参观,好说歹说都不行,无奈我们只好在院墙外远远地看看了宅子里高高的阁楼。后来听说那位大爷娶了个疯婆娘,犯起病来会打人,因此大爷轻易不让外人进家了。
http://s3/middle/4a11586ctadc437740862&690
  不过在郭郡马府旁边,我们意外地走进一户郭姓人家,参观了一座郭姓老宅。这宅子也是清代的,院子的主人是位姓郭的大爷,至今未婚,跟70多岁老母亲的住在这里。这是正房,外表是青砖覆面,里面是几孔相连的窑洞。
http://s14/middle/4a11586ctadc4383bee0d&690

 

   正房大门的门闩也是旧物,古色古香的。
http://s9/middle/4a11586ctadc43d062ba8&690

 

   把门闩的搭链拿起来,能看到门闩上刻着“居之安”几个字,细节之处凸显精致。

http://s5/middle/4a11586ctadc43f696e24&690

 

   窑洞里有一条老炕,炕边是一眼烧了几百年的旧灶,涂满了烟熏火燎的颜色。

 

   窑洞内部非常结实,没有一点儿裂纹。屋里有不少老物件,最吸引人的是这件雕花的柜子,主人郭大爷给我们介绍说,柜子边上有双龙雕花,这在清代不是寻常百姓家可以随便雕的图案,必须是有身份的达官贵人才能用的。他说这宅子原来跟郡马府都是一家的,所以才能有这样特殊的家具。

http://s15/middle/4a11586ctadc43c55af4e&690

 

   这是东厢房,现在是杂物间。

http://s16/middle/4a11586ctadc43a0596ef&690

 

   这是院子北边的房子。这房子很奇特,从窗户到门安了多道机关,把房子封得严严实实,堪称古代防盗房屋的鼻祖和典范。
http://s12/middle/4a11586ctec9aa8030fab&690

 

  这屋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门楣上那块匾:锦上花。郭大爷说这是个清朝时的老物件。可惜这块匾没有落款,因此搞不清是不是出于清朝某位皇帝的御笔,或者是老宅的主人信手给自家写下的美好祝愿?

http://s12/middle/4a11586ctadc43b6dfceb&690

   在村里没遇到几个人,我们一行没敢往深处走。饥肠辘辘之际,我们在村口的第一家老宅遇到了康大哥。在他家里,我们吃了一顿地道的农家饭——院里摘的西红柿,地里掰的玉米和毛豆,葱炒土鸡蛋,凉拌禾杨叶(春天保存下来的嫩杨树叶),还有热腾腾的饸饹面。

http://s5/middle/4a11586ctadc431c3d2d4&690

   康大哥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老宅,也是清代的老屋。我发现进门处的墙上和正房的墙上都嵌着佛龛,里面供着某种神灵。康大哥说进门处供的是土地爷。


http://s11/middle/4a11586cgae9029a3c74a&690
    正房敬的是天和地,都是保佑全家平安的意思。
http://s14/middle/4a11586ctadc448c80f8d&690
  闲聊中,我得知康大哥就是力推郭家堡旅游项目的组织者和倡导者,而且他也确实为收集郭家堡的资料、整合村里的旅游资源、宣传郭家堡以郭氏文化为代表的古民居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电脑里保存着很多自拍的村里古民居的照片,以及组织郭氏寻根问祖旅游团前来参观的照片,看来是个有心人。经他介绍,我才知道,村里居住的大部分是郭氏的后人。比如他的母亲也姓郭,他家和郭郡马府、郭氏老宅两家都是亲戚,那两位大爷是他的舅舅。

 

  饭后,我们在康大哥指引下,向村外走去。

http://s4/middle/4a11586ctadc457ba29e3&690

 

   村外也有一些村民居住。这家也是个老宅,明代的。康大哥说,这间正房是标准的明代建筑特色。

http://s4/middle/4a11586ctadc466209cf3&690

 

 这是一侧的厢房。门前的马车颇有古朴气息。

http://s12/middle/4a11586ctadc456e6297b&690

 

  村外有一大片空旷的场子,中间那座小房子就是大王庙。传说这庙原来是郭家的祠堂,建成后总发生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于是为消灾避难,郭家就把这祠堂捐给了村里,改建为大王庙。每年正月二十的夜晚,庙前的空场上都要用竹竿围成“九曲黄河阵”,每根竹竿都要燃起一盏五色纸糊成的油灯,待灯光把阵形照亮后,全村人结队鱼贯而行,花两个时辰走才能完此阵。据说此阵是按照八卦图形用365根竹竿围成的,代表一年365天。此阵阵形似迷宫,仅一条迂迴曲折的通道可以进出,没有任何分岔。郭氏先人认为,365根竹竿布成的方阵隐喻一年的年运,只有把这个方阵中的曲折全部走通了,这一年才能大吉大利。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日。http://s15/middle/4a11586ctadc45898de9e&690

 

http://s6/middle/4a11586ctadc45b36a015&690

 

  庙里供奉着几尊彩塑的神灵。康大哥给我指点看的老物件一个是这个石头的香炉,上面有“郭家”的字眼。

http://s2/middle/4a11586ctadc45954bd41&690

 

   另一个是这块大清咸丰年间的石碑。

http://s11/middle/4a11586ctadc45a462d5a&690

 

  离开大王庙,在周围走了一圈,发现村外几乎都是破败的老宅,年头要比村里的长一些。

http://s9/middle/4a11586ctadc449f91ee8&690

  这里到处是断壁残垣,屋漏墙塌,一派破败凋敝的景象,十分凄凉。偶尔看到紧锁的大门,其实也不过是摆摆样子,里面的院子早已没了模样。
http://s2/middle/4a11586ctec9ab0baa7e1&690

http://s5/middle/4a11586ctec9ab23820d4&690

http://s14/middle/4a11586ctadc453e4ddad&690

http://s7/middle/4a11586ctadc4552fdd76&690

   在一个角落里,我们找到了郭家老井,青石板上有两孔井眼,村里人称它“二五眼”,不过井边的辘轳早已不见了。青石板上的勒痕,不知是不是井绳多年的摩擦留下的?扔一块石子到井里,好半天才听到回声,仿佛井口下面非常非常幽深。
http://s3/middle/4a11586ctadc45293ab42&690

 

   老房子的院墙外,是一条曲折的土路,土路的另一边就是号称“黄土地质公园”的万丈沟壑。
http://s9/middle/4a11586ctadc44f69f5b8&690

 

   站在路边放眼望去,那沟壑纵深数百米,沟壁上的黄土直立挺拔,群峰环列,山岗险峻,峰峦叠嶂,气势磅礴,仿佛是大自然数千年来用风霜雪雨、鬼斧神工,在这片黄土地上刻划、雕琢出一幅沧桑硬朗的风貌。康大哥说,黄土沟原来是一片海,海里有一条大鱼。大禹治水时,在海子边上劈开一个豁口,海水流尽时,那条大鱼就卧在海底不动了。大鱼幻化的地方称作大盂,就是如今高村乡的大于镇。眼前看着这一片壁立万仞的黄土沟壑,心里想着那个关于大海和鱼的美丽传说,想象着那片浩瀚的海洋,油然而生“沧海桑田”的思古幽情。
http://s8/middle/4a11586ctadc44ccda0b7&690


http://s4/middle/4a11586ct77c6d449c5c3&690

 

  在沟壑的崖壁上,我们看到几孔窑洞,还有一个隐约可见的用土石围起来的小院子。康大哥说,那是郭氏先人们在这一带最早的栖息地,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从地势看,也许郭氏先祖当年在这里凿壁安家的时候,这里已经不是水面了。在这样并不优越的生态环境下,先人凭着一双手开垦出一片家园,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使今天遍及海内外的郭氏传人达到了1500多万,那种坚忍和艰辛多么令人钦佩!

http://s13/middle/4a11586ctadc44bf8140c&690

 

    站在悬崖峭壁边上,远眺黄土沟壑的险峻壮观,注目郭氏老宅的简陋荒颓,心里涌动的不仅是寻根溯源、崇宗敬祖的庄严,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礼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