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京城老建筑中,王府建筑可以说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建筑群组。历经几百年的演变,留下来的王公府第大部分已支离破碎,散落在京城的角角落落,淹没在濒临灭绝的胡同里。但它们与生俱来的“高贵”外貌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总是能在一片灰蒙蒙之中给人一阵惊喜。几年来拍胡同经过了不少王府,但一直没有好好整理。近日的一次对那王府的造访,以及冯其利先生《寻访京城清王府》读后,使我萌生了把拍过的王府照片连同相关资料编辑整理的想法。于是工作就从那王府开始了。
那王府位于宝钞胡同甲19号,是京城内一座著名的蒙古藩王府第。那王府得名于其最后一代府主蒙古喀尔喀赛因诺颜部落的札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那彦图的先祖为清代名将“超勇”亲王策凌。策凌是元太祖铁木真二十一世孙,乃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因军功卓著,康熙将第十个公主下嫁于他。乾隆三十五年,乾隆下嫁第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与策凌之孙拉旺多尔济。拉旺多尔济袭亲王世爵,他在宝钞胡同的原公主府在公主故后并未循例收回,世代相传。那彦图于清同治十三年袭亲王,成为宅子的主人。
这是2007年9月16日拍的那王府大门。

那王府原有房屋三百二十余间,现仅存东西两座院落。关于那王府的衰微,冯其利先生在其《寻访京城清王府》中有这样的描述:“那王府的经济来源,原本依靠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落供给。外蒙古独立后,赛因诺颜部落撤到内蒙古数千人。这个来源渐渐枯竭。那王长子祺成武仆人曹宽用府契作抵押贷款两万元,到期后无力偿还,又转向西什库教堂神甫包世杰借款七万元。1931年,祺成武无法偿还债务,神甫包世杰到法院起诉。1933年,那王府败诉,迁出那王府……。宝钞胡同那王府址在四十年代后期由西什库教堂转手金城银行。解放后成为北京市人民银行、鼓楼中学、第七幼儿园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辟为会馆。会馆里有个砖雕,形象地描绘了当年那王府的地理位置和规模。白圈内的红字标注之处,就是现在留存的部分。

第二次去是晚上,有幸进到里面,拍到了王府的内景。
东院的这座垂花门保存得不错,门旁的方形门墩还是原来的旧物,翻建者们也许是为了显示气派,在门墩前加了一对儿石狮,倒给这垂花门弄得不伦不类了。


垂花门的背面是漂亮的屏门,两边是抄手游廊。

东院里有两峰巨大的太湖石,安放在汉白玉台座上。据说这是当年乾隆爱女下嫁时宫中所赐之物,基座上雕刻的精细花纹和二龙戏珠图案,仿佛无声地验证了这一点。


这是东院的敞厅,翻修得金碧辉煌。

敞厅前边这块地方,据说是府里的戏台,名旦尚小云的第一出戏就是在这里上演的——因为尚小云是府里的书童,被府里送去学戏的。这些有意思的传说给这座府邸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冯其利先生的书中也提到过那王府曾经有一座戏台,1918-1919年间,京城不少满蒙王公贵族的弟子经常在这里彩排,那王的长子祺成武也在戏中饰演角色。不知道两个传说,是不是指的同一座戏台。

敞厅内这几根金丝楠木的柱子是老物件,如今可是非常稀罕了。

这件木结构的茶室据说完全是按照旧貌翻建的,非常原汁原味。

尤其是这个顶棚,有的地方还保留了老构件。

在东西院之间的一段游廊的角落,翻建时特地留了一小截木雕和彩绘的原貌,虽然面积不大,也算是煞费苦心,让参观者藉此一睹老宅的旧貌。

西院西北隅有两座洋楼,据说其一是仿照新疆蒙古亲王帕勒塔府内的小楼建造的,另一处是原金城银行的旧物。可惜这次造访是夜间,没能拍下来。
那王府的周边已经是大杂院了。想来当年这里转手金城银行,又一直被单位占用,也许是王府的幸运,让这两座跨院能基本完好地保存到今天。昔日的王公贵族生活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我倒有些羡慕那些在这个院子长大的孩子们,这宅子被当作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在宽敞的院子里奔跑,沿着抄手游廊从东院穿梭到西院,在门口的垂花门那里捉迷藏……那该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