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读书札记(十八)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重病,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
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
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是一本曾经轰动全美国的书。不仅44周名列全美图书畅销拍行榜前列,而且迅速风靡了全世界。通过这本书,“一个终身的教师”,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最敬佩的人。

作者简介
米奇·阿尔博姆(1959-
),美国著名专栏作冢,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此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迄今为止,阿尔博姆已出版九部畅销著作,其中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2003年,阿尔博姆六年磨一剑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将“星期二神话”继续延伸,迄今已累计售出八百万册。
米奇·阿尔博姆目前与妻子简宁居住在美国密歇根州。
原先米奇·阿尔博姆并没有写这本书的打算,但莫里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后花费了大量的医药费,他的家属欠了很多的债,于是米奇决定写出这本书,所有的报酬都用来偿还老人遗留的债务。
北京东方先锋剧场,话剧《相约星期二》剧照
余秋里《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中的一段话
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问题太浅?显然不是。
因为这个问题太深?有这个因素,但人们历来都有探求艰深的好奇,就连大得无法想象的宏观世界和小得无法想象的微观世界都成了热闹的研究对象,怎么对人生问题的探求却寥落至此?
我觉得,大多数智者躲避这个问题,是因为领略到自己缺少谈论的资格。再大的专家也不能说自己是人生领域的专家,一时的感悟又怎能保证适合今后、适合别人?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远不是人生上的成功,一个领导者可以在诸多方面训斥下属却必须除开人生。
——越有教养越明白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谈论。
但是,谁都想听听。

电影《相约星期二》海报
《相约星期二》中的经典语句
之一:
“米奇,你问及了关心别人的问题。我可以把患病以后最大的体会告诉你吗?”
是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压低了嗓音说,“去接受爱。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接受它,如果我们接受了它,我们就不够坚强了。但是一位名叫莱文的智者却不这么看。他说“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他一句一句地又重复了一遍,“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之二:
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擦掉生活过的痕迹,同样也不能重新再生活一次。然而,如果说莫里.施瓦茨教授教会了我什么的话,那便是: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
之三:
“我那天听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莫里说。他闭了一会眼睛,我等他往下说。
故事讲的是一朵在海洋里漂流了无数个春秋的小海浪。他享受着海风和空气带给它的欢乐——这时它发现,它前面的海浪正在撞向海岸。”
“我的天,这太可怕了,”小海浪说,“我也要遭此厄运了!”
这时又涌来了另一朵海浪。。它看见小海浪神情黯然,便对它说,“您为何这般惆怅?”
小海浪回答说,“你不明白!我们都要撞上海岸了。我们所有的海浪都将不复存在了!你说这不可怕吗?”
那朵海浪说,“不,是你不明白。你不是海浪,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我笑了。莫里闭上了眼睛。
之四:
有没有一条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婚姻的成功与否?
莫里笑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的,米奇。”
我知道。
“不过,”他说,“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迪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米奇。”
是什么?
“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他擤了一下鼻子,然后闭上了眼睛。
“我个人认为,”他叹了口气说,“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去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他用一句诗来结束了这个话题:“相爱或者死亡。”他十分虔诚地相信这句箴言。
之五:
你从来没有害怕过变老?我问。
“米奇,我乐于接受老。”
乐于接受?
“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是啊,我说,可如果变老是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们总说,“啊,但愿我变得年轻。”你从来没有听人这么说过,“但愿我已经六十五岁了。”
他笑了。“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听着,你应该懂得一个哲理。所有年轻人都应该懂得这个哲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之六:
“我现在做的,”他依旧闭着眼睛说,“是在超脱自我。”
超脱自我?
“是的,超脱自我。这非常重要——不仅对我这个快要死的人是这样,对像你这样完全健康的人也如此。要学会超脱。”
他睁开眼睛,长长地吐了口气。“你知道佛教是怎么说的?别庸人自扰,一切都是空。”
可是,我说,你不是说要体验生活吗?所有好的情感,还有坏的情感?
“是的。”那么,如果超脱的话又该怎么做呢?
“啊,你在思考了,米奇。但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我迷惘了。
“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听听咱们博友的读后感:
王丹:
《相约星期二》始终在读着,用975王丹经典的三个小时细细的认真的被触动被震撼的读着……觉得不够。
喜欢那样的陈述的方式,喜欢语言的风格,喜欢内心的那些剖白,喜欢思想的醍醐灌顶……
是的,这有些夸张的四个字,我很少用。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这样说
看过一页,那一页必定留下我钢笔的划痕,划得太多了,也就没有了重点,最后就是可以一遍一遍重新来过的好书。
我能说什么呢?我的文字是太过乏力了。
增容:
《相约星期二》就是这些与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学问题。在浮躁的都市,我们是不是很久没有涉足这方面的话题了?我们会说,每天按部就班地忙碌竞争还忙不过来呢,哪有心思去思考人生?说来也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这么活着,好端端的时候不大会去想活着的意义,出了毛病以后才会去想。一旦出了毛病,并且是不可挽救的毛病,就要步入生命的尽头时,“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还善”,这时想到的往往会是生命本质的问题。《死亡日记》也好,《相约星期二》也罢,都是作者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掩卷长思,《相约星期二》确实非读不可。
郁建民
记得几年前,当敬一丹在电视上向病危中的中学生张默然推荐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著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时,我和许多电视观众们一样,也都想知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忍不住一口气将它读完。真是难得的好书!它不带任何矫情,没有一丝商业气息,这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睿智老人在大彻大悟之后对人生的诠释。
也许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诸如死亡、遗憾、恐惧、自怜等等还不太能理解,但是书中颂扬的爱他人、关心他人,同情心,责任感、真诚面对人生等等观念,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现在很多人将这些视为负担,而莫里老人却将它视为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做了,人生才能得到幸福。老人说:“我就要死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关心别人呢?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自己仍像以前一样健康。”
看了莫里老人的临终教诲,我们不禁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一问自己:“我现在幸福吗?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郝豆豆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是莫里给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尽管莫里病魔缠身,但当他们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亲吻,打趣,相拥在床边,几只手握在一块。莫里认为: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
莫里对大自然的爱,读了让人心动:“我注意到了树上的变化,风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见时间在窗台上流逝。这是因为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的意义的价值观。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