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愁

(2010-03-20 21:00:41)
标签:

推介

好诗

余光中

乡愁

赏析

文化

              乡愁

 

                       乡愁

                           ——向博友推介好诗(四)

 

    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语系,1952年毕业。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博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赴美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4—197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评论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聘其为客座教授。

    他的名诗《乡愁》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朗诵。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他的代表诗作:《招魂的短笛》、《王陵少年》、《等你,在雨中》、《当我死时》。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博友(helfen snpespace)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抒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了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籍,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有花不独香”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文学史上常新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韵动人的一曲。

    他的乡愁诗歌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泊在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予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歌的结尾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变得撩人秋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歌不可比拟的深度。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其中“小小” “窄窄”“矮矮”“浅浅”在同一位置的重叠词的连用,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好的恋歌。 

   

    马丽亚赏析:《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仗剑赏析在中国新诗中,台湾新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所有的台湾诗人中,余光中又是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余光中的魅力可从种种关系中见出:一湾“浅浅的海峡”,把他定位为台湾诗人;他的的求学背景,又使他成为所谓的学院诗人;在现代和传统之间,他被看作回归传统的诗人;同时,他在散文创作、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等诗歌创作之外的成就,使得他成为一个“多栖”的诗人。总之,这些特点折射出余光中的文学魅力
    他70年代之后的作品,明显体现了传统笔法和传统精神,“中国情怀”在他的的诗行间日渐明显。这种转变可从他给自己的诗集《白玉苦瓜》所写的序中见出:“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这是一个诗人走向成熟的体现。
    余光中说到了中年才懂得将他的诗笔“伸回那块大陆”,或许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他在艺术上的归回,二是指他真正将对故土的思念作为他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即乡愁主题的表现。乡愁主题的作品并不是余光中在70年代之后才开始写的,它其实贯穿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只是,60年代他在美国求学期间的乡愁诗,既有对台湾的思念,也有对大陆的思念;而进入70年代后,他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为对大陆故土的思念。
   
历了从“现代”到“传统”的余光中,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余光中,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实践者;台湾诗人称他是个“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诗人”,也说明他在艺术实践上的立体性特点。在探寻了余光中的艺术探索轨迹之后再来看他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我们的认识和感受自然不同。附《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鸟儿的春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