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钱币书法与书法家

(2011-02-20 07:29:18)
标签:

杂谈





    中国古钱币上的书体,篆、隶、行、楷、草,五体俱全,还有多种书法变体,如悬针篆、九叠篆、瘦金书等。名家手书中,不乏艺术造诣精深之作。欣赏这些佳作,实为艺术与美的享受。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其坚实而灵动的点画、严谨的结体、天成的章法、神趣的风采,表现了宇宙的万象物态。形似而又抽象的线条也将书法家的人格或情性美,以及其对自然、社会、艺术的认识传递出来。

      从先秦开始,文字就非常突出地表现在钱币上。钱文是中国古钱币的重要特征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例如朝代、地域、品位、称量、币值等。钱文的艺术化,充分表达了古人的审美观,包含了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成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钱上的各类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书体,是中国书法艺术之集大成。中国钱文书法的发展轨迹也大体上反映了书法的演进过程。许多精美钱文是由当朝皇帝或书法名家所书写,甚至一些钱文成为了某些书体的代表作。

      让我们在古钱币中的钱文欣赏中,领略中华书法艺术的恒久魅力。

http://a4.att.hudong.com/70/51/01300000224159122026518414318_s.jpg

          1.春秋战国·异型布·金文古篆,书体大气,流畅飘逸。

 

http://img9.mycollect.net/userUpload/200605/2006053122034470.jpg

          2.春秋战国·圜钱·大篆,明快质朴,神韵自然。

 

http://t3.baidu.com/it/u=938575169,1853501085&fm=0&gp=0.jpg

          3.秦·半两·小篆,端庄厚朴,方圆丰匀。传为丞相李斯所书。

 

http://special.artxun.com/uploads/userup/0810/2G920121551.jpg

          4.新莽·货布·悬针篆,舒展雅致,纤细柔美。

 

http://t3.baidu.com/it/u=2502928155,753133493&fm=0&gp=0.jpg

          5.汉·五铢·小篆,端庄秀丽,形态规范。

 

http://t3.baidu.com/it/u=2613880133,3663233893&fm=0&gp=0.jpg

          6.南北朝·陈·太货六铢·韭叶篆,起尖住锐,开而不散。

 

http://t3.baidu.com/it/u=3903847234,3875090678&fm=0&gp=0.jpg

          7.南北朝·北周·五行大布·玉箸篆(玉筋篆),浑厚有力,婉圆流畅。

 

http://t2.baidu.com/it/u=1246088774,3531707610&fm=15&gp=0.jpg

          8.南北朝·北周·永通万国·玉箸篆(玉筋篆),丰满圆润,端庄匀称。

 

http://t2.baidu.com/it/u=1154072493,3834443969&fm=0&gp=0.jpg

          9.唐·開元通宝·八分隶篆,劲健含蓄,凝重秀丽。欧阳询手书。

 

http://t2.baidu.com/it/u=686749632,2031951664&fm=0&gp=0.jpg

          10.唐·乾元重宝·楷,规正凝神,稳重扎实。

 

http://t3.baidu.com/it/u=2651258674,3838746473&fm=0&gp=0.jpg

          11.南唐·開元通宝·篆,规正饱满,圆润俊秀。徐铉手书。

 

http://t3.baidu.com/it/u=313626173,620866452&fm=0&gp=0.jpg

          12.北宋·淳化元http://t1.baidu.com/it/u=698876856,1934373876&fm=0&gp=0.jpg

行草三体,楷,笔力含劲;行,隽永流畅;草,神采飞扬。宋太宗赵光义御书。

http://s6/middle/4a10c32ag9cea15a9cd75&690

 

          13.北宋·元丰通宝·篆,方圆润滑,丰腴端庄。

 

 

http://t2.baidu.com/it/u=360323667,2644721257&fm=0&gp=0.jpg

          14.北宋·元祐通宝·行,苍劲豪放,飘逸洒脱。苏轼手书。

 

http://t3.baidu.com/it/u=3522983254,2137272236&fm=0&gp=0.jpg

          15.北宋·崇宁通宝·瘦金体,运笔瘦硬,锋芒外露。宋徽宗赵佶御书。

 

http://t2.baidu.com/it/u=82537421,207550124&fm=4&gp=0.jpg

         16.北宋·崇宁重宝·隶,庄重沉稳,厚实朴拙。传为蔡京所书。

 

http://t2.baidu.com/it/u=779798704,4171510090&fm=0&gp=0.jpg

          17.北宋·大观通宝·瘦金体,游丝飞空,铁画银钩。宋徽宗赵佶御书。

 

http://t1.baidu.com/it/u=3716758195,2295977898&fm=0&gp=0.jpg

          18.北宋·圣宋元宝·篆,细丝游荡,华丽俊美。

 

http://t1.baidu.com/it/u=1919803281,1439742237&fm=0&gp=0.jpg

          19.北宋·重和通宝·篆,柔中有刚,中和有韵。

 

http://t3.baidu.com/it/u=2433931643,1914833494&fm=15&gp=0.jpg

          20.南宋·嘉定元宝·真,清秀有骨,硬实刚劲。

 

http://t2.baidu.com/it/u=1517714432,1856282141&fm=0&gp=0.jpg

          21.金·大定通宝·真,劲拔有力,规正大度。

 

http://t1.baidu.com/it/u=3985211965,2165951493&fm=0&gp=0.jpg

          22.金·泰和重宝·篆,圆润饱满,风韵大气。党怀英手书。

 

http://t3.baidu.com/it/u=4207841557,3519176186&fm=15&gp=0.jpg

          23.明·洪武通宝·楷,字体规范,笔力劲扬。

 

http://t1.baidu.com/it/u=3630941758,4248375264&fm=0&gp=0.jpg

          24.清·乾隆通宝·楷,工整美观,俊秀硬朗。

 

http://www.yixinstore.com/UploadFile/2009-3/2009392424135576.jpg

 

          25.清·咸丰元宝·类瘦金体,骨秀格清,笔锋犀利。戴熙手书。

http://s14/middle/4a10c32ag9ce9f737dcdd&690

http://s12/middle/4a10c32ag9cea2634b67b&690

http://s1/middle/4a10c32ag9cea2789b260&690



http://s9/middle/4a10c32ag761768fba898&690



                   

           26.南宋靖康通宝,钱文有篆书真书隶书三书体,书体苍劲善变,宋高宗赵构手书。

 

 

                        http://s13/middle/4a10c32ag9c33c2be0ebc&690

            27.元顺帝至正通宝,传为元末书法家周伯琦手书。  

 http://s16/middle/4a10c32ag9cea3ebe788f&690

           28 .三国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两种钱文,为当时书法家皇象书,其书势沉着自然,酣畅淋漓

http://s8/middle/4a10c32ag9cea8a5f7597&690

            29.北宋“咸平元宝”、“景佑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重宝”、“天禧通宝”,其楷书(也称真书),都是出自北宋真宗皇帝赵恒之手。

http://s7/middle/4a10c32ag9cea4805b366&690

            

                            

             30.“大观通宝”草书文钱,则出自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之手,也甚称一绝。

                    古钱币钱文的书法艺术

 

 

我国古代钱币的钱文,书体丰富多彩,篆、隶、楷、草、行,各尽其妙,展现和保存了我国灿烂夺目的书法艺术。其中不乏像欧阳询、徐铉、苏东坡等大书法家和名人墨迹,还有为数不少的皇帝亲笔书写的御书钱。文体书法多有变化.秦汉古朴随意,唐代典雅豪放,两宋洒脱大度,明清拙板秀逸。古钱币有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它们既是钱币,也是文物。钱文不仅涉及朝代的变迁,从中也可看到了我国文字及书体变化发展的痕迹。

秦以前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的钱文多为大篆。从秦朝开始铸造全国统一的货币‘半两’,使用了骨气丰润、方圆绝妙的李斯小篆。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钱文书体使用了隶书体、真书体(楷体)、行书体和草书体。还使用了宋书体。在这些书体大类中,又有多种门类。例如:在篆书体中,又使用了大篆、小篆、悬针篆、九叠篆、玉著篆。有的钱文还使用了瘦金体、薤叶体。现根据笔者在收藏的古币过程中,接触到的钱文书法简述于后。

一,秦钱的书法

秦半两是秦朝统一中国货币的见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了六国后,废除了原来在六国使用的,名目繁多的玉币、贝币、刀币和布币。以原来的秦国半两钱为基础,创造了统一法定的,方孔圆形的青铜货币---秦代半两的固定形制。秦半两的出现,使古代钱币在形制上得到了统一。此后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形。   

这是战国秦‘半两’钱,是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钱币。有大篆的气韵。‘半’字下划短粗,‘两’字上平划较短。‘两’字内两个人字上部带有较长的竖笔。周边不圆,钱面不平,我有一枚穿下还走范了(钱的方孔下沿部分,浇铸时走了样。如上图)。制造工艺较为粗糙。据《秦始皇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公元前336年)行钱。’行钱时,受到当时周天子的重视与祝贺,史书上的‘天子贺行钱’,就说的是秦惠文王发行货币,铸方孔圆形的半两钱。,周天子表示祝贺这件事。

这是秦代半两钱。秦代半两的特点是:周边较圆,钱文字大而突起,字体渐方,笔画粗壮古拙,半字在穿的左边,两字在穿的右边。半’字下平划及‘两’子上平划较长,‘两’字中两个人字竖笔渐短。字体为小篆,秦始皇时代,小篆已经发展到高峰。小篆力扫以前文字的繁复冗赘,对大篆进行了创新。以李斯为代表的书法家,把小篆的写法推到了完美的地步。其书法代表为“泰山石碑”、‘会稽石碑’。古人对李斯小篆的评价是:‘骨气丰润,方圆绝妙’‘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有的说,有一种版本的半两钱钱文,就是李斯亲笔书写的。秦半两上面保留了不可多得的秦代文字。

在以后制造的半两钱,钱文书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变化,‘半两’二字有长笔、短笔、粗笔、细笔之分。也有方折、元折之别。文字气息有的严整,有的放逸,有的雄伟高起。丰富多彩。显示出半两钱钱文的书法多变的风格。

    当时,秦半两铸造工艺也较粗糙,钱面不平,边缘呈不规范的圆形,穿孔也非正方。史书记载 ‘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秦始皇就是将这种半两钱推向全国。

到了秦二世胡亥,战乱四起,民生凋敝。半两钱的重量开始逐渐减轻,质量变差。轻薄小钱充斥市场。

   秦灭汉兴,货币仍然因袭了秦制。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汉代有六位皇帝,在八十多年中,仍然制造和使用半两钱。这时期地方政府和民间都可以铸造半两钱。于是出现小如榆荚的半两钱。这种小钱,文字简陋不清,轻薄如叶,一触即碎。吕后下令改铸新币。 这就是汉代半两中的八铢半两,为汉高后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所铸。特点是钱体大而薄,穿孔大,文字扁平。字体仍为小篆。

二,我国通行时间最久的五铢钱的书法

汉代始铸的五铢钱,是我国行用最久,最为成功的货币。它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直到公元618年隋炀帝时代,还继续使用和铸造五铢钱,五铢钱前后延续使用了七百余年.

这是一枚宣帝五铢,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铸造。宣帝五铢制造精良,字体清晰,钱文为小篆。也有人认为书体应是薤叶篆。薤叶篆是李斯小篆在不同朝代不断发展中,突出某些特点的变异体。薤叶篆又称柳叶篆,特点是起笔尖、驻笔锐,直划笔法也是曲屈取势。状如藠头的叶子。

货币贬值,铸币减重。历代统治者都把铸钱不断减重,作为度过经济难关的措施。诗有:‘五铢半两日以变,榆荚鹅眼两相缘’说的是半两钱、五铢钱一天天减重,后来,铸出的钱币,像五铢钱,只有榆钱、鹅眼那么大小。

前面的第一图,是一枚剪轮五铢,东汉中期后,货币贬值,磨郭、剪轮五铢钱充斥市场。将五铢钱的外郭用锉锉去,盗取铜料,叫磨郭钱。第二、第三图是使用金属剪切工具,将五铢钱的外郭(周郭)从内侧完整地剪下来,一个钱凿为两个,外圈叫綖环五铢(第二图),内圈叫剪轮五铢(第三图)。一个钱顶两个用。第四图是一枚剪轮失败的五铢钱,穿孔凿破,外圈也裂缝,只好放弃剪轮。此钱的书体仍为小篆,但字体较为瘦长。东汉灵帝建宁年(公元168--172年)后。直到魏、晋、南北朝这类钱币充斥市场。有些磨郭、剪轮、綖环钱,边缘很光滑,这是因为有些私铸者,干脆使用剪、磨过的钱做模型,大量盗铸形成的。为了多盗取些铜料,有的干脆在已经十分轻薄的小钱上再切上一刀。

到了汉末,五铢钱很小,状如鸡眼,穿孔又大,‘铢’字笔画多,无法写上去,只好写为五朱。这类伪劣的的铸币,钱文就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也用不着名家去书写了。有些小钱干脆连文子也没有了。

三,奇特精美的莽钱书法

王莽时期的钱币,无论在书法以及造型方面,都堪称奇特精美,在我国古代钱币史上首屈一指。古人云:‘莽为泉绝’。这里所说的泉,与钱同义。莽钱的‘六泉十布’精妙百出。王莽时期将钱称为泉。有一种说法是:王莽为夺取汉朝政权,忌讳刘姓的繁体刘字中有金字,钱字也有金字。于是改钱为泉,不过,在王莽之前,早有把钱叫泉的了。

货泉,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罢大小钱。另铸货泉和布泉。货泉重五铢(每株约合0.67克)值一,文字轮廓十分纤秀,笔画妩媚多姿而无妖冶之气,住笔尖锐如针,世称悬针篆。悬针篆也是李斯小篆的变体。它的结体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形狭长,住笔尖锐,犹如钢针倒悬。货泉的泉字竖写中断。王莽还铸有小泉直一,幺泉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王莽摄居二年(公元七年)铸造。郭宽肉厚,文笔线条丰满,造型笃实,制作精整。大泉五十是古代大面值货币。书体也是悬针篆。

四,唐代的通宝、重宝、和元宝的书法

在隋以前,一般以重量为钱币的名称,如前述的半两、五铢。唐代的初始阶段,仍沿用五铢钱,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王朝在执政的289年中,一直行铸不衰,这类钱币版别复杂,多过数百种。

  开元通宝,望文生义好像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年号钱。其实年号钱这时还没有实行。开元通宝是唐代的开国钱。这种钱可以先直读,后横读,读作开元通宝。也有读作开通元宝的。史书记载:‘唐高祖废五铢,创行开元通宝,即用隶书,终唐之世,遵行不变’。在开元通宝之前,历代钱币上面的文字出自谁手,无法考察。钱币上的文字,限于方圆之间,而且仅有二字、四字。书法家没有署名的余地。虽然其中必有名家手笔,奈何无据可考。自开元通宝开始,史书上对某些钱文书法有了记载。在旧唐书,食货志中有‘开元通宝之文,欧阳询制词,其字含八分及隶书’。告诉我们,开元通宝的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欧阳询的书法、碑文有不少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的有‘九成宫碑’,行书千字文等。欧体书法有其明显特征,他的楷书端庄秀美,字形颀长,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他的隶书,未见流传。‘开元通宝’给我们弥补了这个空缺。从钱文书法上可以看出,欧阳询的隶书功底十分深厚。他书写的‘开元通宝’,似从汉隶脱胎出来的,揉进了楷书构造,字体端庄大方,美观凝重。堪称盛唐书法代表作。

开元通宝掐纹背月钱。这种钱的正面,仍为欧阳询的隶书体开元通宝。是唐玄宗开元末期(公元713--742年)所铸。附图是背面,在穿的右上方,有一月形掐纹。相传是杨贵妃的指甲纹。钱官在呈送给皇帝钱模时,贵妃当时也在场,就用指甲轻轻的掐一下。也有说是文德皇后所为。总之,这种开元钱记录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以后,唐代通宝钱的背穿上下常常铸有星、月、星月、双月等花纹标记。包括乱军史思明的铸钱上也有月形花纹。对此,有种种说法,我想,花纹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作为识别铸钱的炉别,和作为防伪标志之用。

 在我收藏的开元通宝中,还有两枚开元对钱,一枚隶书,一枚篆书。这与前述的史书记载:‘创行开元通宝,即用隶书,终唐之世,遵行不变’有了矛盾。经过查证,原来这对钱币是五代十国时代的南唐王朝铸造。钱文书法是,隶书和篆书,

短暂的南唐王朝,南唐李璟(公元937--958年)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铸唐国通宝。钱文有篆隶、篆楷成对两种,相互配对成双。篆书为‘玉筋篆’。也是一种篆书的变体。首开我国对文钱的先河,南唐王朝出于对祖先的怀念,又铸开元通宝(人称五代开元通宝)对文钱(对文钱,又称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宋)。此钱小孔阔缘,钱文十分好看,定是出于名人手笔。史书记载,唐国通宝及开元通宝对钱,为南唐吏部尚书徐铉所书。徐是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与韩熙载齐名。徐铉的篆书流传至今,为书法家所称道。

五,多彩多姿的宋代钱文书法

前面说过,说秦汉钱文多为篆书体,唐代多为隶书体。到了宋代,钱文书法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有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还有瘦金体、宋体。

赵宋王朝盛行年号钱,我国最早的年号钱,是东晋时期在成都称帝的李寿(公元338年),他的年号叫兴汉,铸造了兴汉五铢。在唐代,第一个铸年号钱的是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的乾封泉宝。唐肃宗铸有乾元重宝年号钱。五代十国也有一些年号钱,但是,年号钱在宋代最为盛行。在北宋167年,有九个皇帝,改了35次年号,铸了27种年号钱,还铸有宋元通宝,皇宋通宝,圣宋元宝等非年号钱(国号钱);南宋152年,有七个皇帝,改了19次年号,铸了18种年号钱,还铸有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皇宋元宝等国号钱。这三百多年间,盛行年号钱。皇帝登基、改元都要铸造新钱币。

    宋代在钱币制造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采用了‘母钱翻铸’新工艺,铸造量大,制作工整,版别品种特别多。大多同一年号钱币,都有两种以上书体配成对钱。有篆楷成对,篆行成对,篆隶成对甚至篆草成对,蔚为大观。其中有皇帝御书,名人手书钱文。宋钱(尤其是北宋钱)是钱币文字在书法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整理宋钱是一种艺术享受。

宋元通宝,是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铸造。是宋代的开国钱,也是国号钱。形如开元通宝,用隶书写成,看上去像是将开元通宝的开字置换了一个宋字。

宋太宗赵匡义,是御书钱文第一人。他书写的‘淳化元宝’创立了御书钱的先例。他在位期间(公元976--997年)共铸有太平通宝,淳化元宝,以及至道元宝共三种年号钱。其中,太平通宝铸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钱文为真书兼八分,出自谁手,无据可考。是宋代第一年号钱。

这对淳化元宝对钱,是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所铸。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御书钱,还开创了钱文使用草书的先例。诗曰:‘宋皇字体纪淳元,唐臣词翰征开元’。说的是宋太宗书写淳化元宝,欧阳询书写开元通宝的事。从淳化元宝开始,盛行对文钱。对文钱是在同一年号、同一钱监所铸的钱币中,重量、厚薄、钱体和穿孔大小都相同,唯钱文书体不同。两种书体的钱配对成双。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钱文配对的风气达到鼎盛时期。每次改元必铸对文钱。对文钱一改过去钱文单一枯燥现象,使钱币外表有对称、匀称、和谐的美感,别具一格。直到南宋绍兴(公元1131年)以后,铸造对文钱的风气渐减,到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停止铸造。

这一对至道元宝和淳化元宝一样,也是宋太宗御书,钱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真(隶)书浑厚朴质,行书隽永流走,结构得中。上图右边的那一枚就是草书体,收藏家评价为:铁画银钩,直如曲铁,神态自足。被誉为宋太宗御书杰作。

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宋真宗赵恒(公元998--1022年)铸钱四种,依次为咸平元宝(公元998年)景德元宝(公元1004年)祥符元宝(公元 1008年)天禧通宝(公元1017年)。史称:‘真宗各钱,必皆御书。’不用说,这四种钱,都是宋真宗写的。其中,天禧通宝,钱文只有楷书。景德元宝的德字,中间省了一横。史评真宗钱文‘字特精妙“。

宋神宗赵頊 (公元1068--1085年)铸有熙宁、元丰两种年号钱。《中国历代货币》中说:‘元丰钱版别很多,书法水平很高,行书体娟秀媚丽,隶书钱文相传是苏轼笔迹。通称’东坡元丰‘。笔画雄浑流畅,挺秀遒劲凛然。

还有元祐宝通钱(宋哲宗赵煦元祐(公元1086--1093年)铸造。有不同的版本,这些钱文中,有苏轼和司马光的手笔,有人认为,上面的一枚‘元佑通宝’就是苏轼所书。并誉为:苍劲豪放,态浓意淡,体势秀伟,骨劲肉丰。因手头资料不多,实物也不足,难以得出正确结论。《货币考》上说:‘元祐钱书法最工,相传司马温公,苏公(苏文忠公)诸贤所书。’附上两对对钱,供欣赏吧!苏轼的钱文书法,苏轼的儿子苏叔堂曾说:‘持其至大至刚之气,蕴蓄于胸而应之于手,故点划之间不见妩媚之姿,而端章甫服有凛然难犯之色’。成为后人爱不释手的遗物。

宋哲宗元符(公元1098--1100年)年间,还铸有元符通宝钱。

这里介绍的是,铸造年号钱种类最多的北宋皇帝宋仁宗赵祯(公元1023--1063年)宋仁宗在位40年,改元九次,先后铸造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等九种年号钱。

  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1125年)所铸钱币,工艺极为考究,钱文书法独创一格。是继王莽之后,中国铸币史上的又一新高峰。史称:‘至于宋徽宗之泉,如崇宁、大观、宣和、政和、圣宋等,靡不骨秀神清,令人不忍去手。行、隶、楷、篆各体皆备,大半出诸御笔。’徽宗书体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的瘦金体书法,铁画银钩纷呈于世。世人评论:徽宗书体,钱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彩斑斓...秀骨格清,令人远意。’其中篆书宣和通宝新奇超绝。隶书崇宁、政和古拙质朴。

宋徽宗的‘瘦金书体’崇宁通宝,公元1102年铸。被认为:‘刚健挺拔,俏丽艳冶,笔画虽纤而稳重如山,毫无轻浮之感,即世称瘦金书者。另有崇宁重宝为隶书(本页第一行第一枚),皆为御笔’。瘦金体的魅力在于:横画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刀切,竖钩细长,连笔犹如游丝飞空。运笔瘦硬,锋艺外露。雍容壮丽,尽显风流。正是:‘风流天子出崇观(指徽宗书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铁画银钩字字端’。

大观通宝公元1107年铸。钱文的笔画虽然悬殊,‘大’字又放在显赫的位置,但是,从整体来看无过疏过密之感。徽宗在位24年,改元六次,铸17种年号钱,开创了年号钱最多的纪录

绍兴元宝,是宋高宗赵构(公元1131--1162年)亲书的。绍兴通宝,绍兴元宝铸于公元1158年。史书记载: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高宗五十一岁时所书’。宋高宗赵构,人品卑下,重用奸佞。但其书法的确不俗,御书绍兴元宝,字体工整,笔画清晰,创造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宋体’的字体,这种字体风格肃静端庄,给后世留下较大影响。现在广泛用于印刷、绘图的‘仿宋体’就是由此演变而来。他还擅长行草,《三希堂法帖》收入了他的作品,流传至今。

宋以后,各代仍继承宋代钱币遗风,效仿铸造,还有许多精美钱文和相关逸事。有的其精美程度超过宋钱。如:金代海陵王正隆年间(公元1156--1161年)所铸的正隆元宝。‘文字秀美明静,肉好(好又叫穿,是方孔圆钱的方孔)峻整超过宋钱’。由于篇幅所限,对于元、明、清铸币钱文不再一一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