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醉江南”之十一—飞来峰灵隐寺,咫尺西天(26张)

标签:
七妙原创摄影佳能eos400d旅游烟花三月江南行杭州飞来峰灵隐寺 |
分类: 取景框中的风景【原创】 |
【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6月11日
我对于佛学是很感兴趣,对寺庙也有着特别的好感,于是在最初策划江南行的时候,灵隐寺便成为了必要去的地方
灵隐寺的香火极其旺盛,所以最好早早就到,才能体会到灵隐寺清幽的一面
都说灵隐寺是“咫尺西天”,虽然我们谁也不知道西天圣地究竟该是怎样,但飞来峰的清幽,透着的那股子灵性,足以证明这里是清修的圣地,或许,这里就是西天
以下关于灵隐寺的介绍,源于百度
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灵隐寺还有一个别名叫云林禅寺,一说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览胜他看到上下云林默默,整片庙宇笼罩在弄弄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赐名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巨匾,即使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又传灵隐寺原来叫“灵鹰寺”。始建于唐初。相传1400多年以前,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是块凤凰朝阳地。原先这里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有一吴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种地为生。一天,僧人在笔架山丛林打柴,因为天热,将道袍脱下,挂在树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飞去,至现在的灵隐寺落下。吴僧望空向南一路追来,但见此处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一岭土坨南头北尾;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两侧隆起两扇翼状土丘;整个地貌有如巨鹰卧地。吴僧人感悟为神灵指点,遂于此焚香祷告,搭棚立寺,名“灵鹰寺”。
从此,灵鹰寺香火兴旺,庙宇初具规模。传至碧钵和尚时,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两百多亩,牛十余头,水井十多口,影响到上五府、下八县。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碧钵大师在寺内说法,大将军尉迟恭受朝廷委派前来平叛剿匪,路过此寺,见寺庙巍峨庄严,井井有条,特进庙朝拜神圣,祈祷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拨款重修庙宇。尉迟恭果然一举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元帅立即禀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准奏,还钦命灵鹰寺改为灵隐寺。
找人问为什么这里会写“咫尺西天”,被告知,来了灵隐,你会发现这里离西天佛家圣地只有一步之遥
晨雾中的飞来峰,行走在山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1600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以为这里是“仙灵所隐”,而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了
飞来峰山脚,清泉石上流
灵隐寺前的凉亭,名叫“壑雷亭”,取自苏东坡“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而眼前的景象让我实在无法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势
我在这样的水边给小强童鞋发了条短信“你知道吗?飞来峰绝对是清秀之地,我都有出家的冲动”
灵隐寺前的潭水和潭中鱼,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水会是这个颜色,或许是因为没有被污染过吧,很自然的绿,清清淡淡
我先去了法云古村,在永福寺的山门前,看到了佛祖如是说
这里的寺庙都依山而建,我极其厌倦爬山,但却爬到了最后,因为山路每隔几步便有这样的教诲,大概是佛祖为教化我这种懒人所采取的方法
永福寺,据说从这里绕走,便是北高峰,也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所在地,但因为我行程的问题,没有前往
偶遇山间捡拾落叶的比丘,万般皆为修行
爬到后来,便有了这样的景致,旅途不再寂寞,一边爬山一边听山泉潺潺
之所以庙宇会修在半山,或许是为了让人体会求佛道路的艰辛
过了好像是知客亭的地方,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者扶着栏杆迎面下山,我能想象她爬上山是很艰难的,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山路台阶石缝中的小草
林间的红叶
寺前草地上不知名的小花
偶遇的僧人
深山藏古刹
石栏上,微微泛着的青绿色
某景
禅房
三炷香,一份虔诚
灵隐寺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话语,真正的僧人不会为你讲述各种神迹,而是和妈妈一样,告诉你最普通的人生道理
我在大雄宝殿前的石地上看到了这只小蜥蜴,你也是来听佛祖讲法的吗?
游人渐多,我便离开了灵隐寺,愿所有人幸福安康,杭州行,未完待续……
关于摄影,关于电影,更多随时随地的闲扯,我的微博:http://weibo.com/sunjia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