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终盘点之三】关于北京的记忆……

标签:
杂谈2008年盘点北京记忆藤爆米花大雪山蜂窝煤 |
分类: 日志 |
【写在前面的话】
2008年12月29日
上面的这张照片,我的评价是很偶然的机会用一个很偶然的朋友的宾得相机拍的很偶然的相片
最近养成了窝在床上看电视的好习惯,看的是北京电视台的《北京记忆》,我很少对所谓的主旋律电视节目感兴趣,而这是一次例外,因为电视里是我熟悉而纯粹的北京,也因为结尾小柯老狼他们的那首《藤》
小时候我们住的院子叫做四合院,以前的院子里什么都有,枣树、香椿树、丝瓜藤、鱼池,还有各种各样的花。春天上树摘香椿、夏天躺在院子的躺椅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吃西瓜、秋天上树打枣、冬天窗台码上一溜的冻柿子……
小时候我们在胡同里追逐,男孩子会拍洋画,骑马打仗;女孩子会跳皮筋,踢毽子,或者男孩女孩交流感情,大家一起扔沙包,夏天的时候我们会扔水球;冬天我们会拿着小马扎在冰上当雪橇滑……
小时候我们喜欢去陶然亭公园,5分钱一张门票,后来涨到了1毛,然后就是公园里的大雪山,家长们总是很担心,觉得它很危险,于是便有了那个关于小孩吃着糖葫芦被人推着滑下发生不幸的传说,这也是家长阻止我们玩的理由,真实性无法考证,但结果就是我们偷偷的去玩
小时候我们喜欢听胡同里的各种吆喝,“磨剪子嘞炝菜刀”,“冰糖葫芦”,当然最神奇的还是那扛着黑色筒子爆米花的人,转转那个筒子,拉拉那个箱子,然后“嘭”的一声,米就变成了爆米花,不加糖却还是那么甜,多神奇……
小时候我们冬天很忙,戴上围裙,戴上套袖,戴上手套,帮家长一起搬冬储大白菜和蜂窝煤,然后像码积木一样把它们码好,那是我们冬天的依靠
小时候我们坐的公共汽车是米色底,红色条纹的,很长很长,人却很少很少,根本不用抢座,车票是1毛钱,学生月票分为“市学”和“通学”,市学是5元
小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在地下还有车可以走,于是花2毛钱在地铁车上坐了一天,不知转了多少圈,那时的地铁只有2号线和1号线……
现在的我们住在楼房里,比以前舒服了很多,但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也因这钢筋水泥变得陌生了……
现在的我们玩着电子游戏,肆意咒骂着水平差的人,看似痛快,却远没有儿时奔跑的快乐……
现在的我们有太久没有去过陶然亭公园了,门票好像已经2元了,大雪山也好像拆了,那个传说也应该没了……
现在的我们听不到吆喝声了,也不喜欢吃爆米花了,因为那个小锅里面放了太多的糖精……
现在的我们冬天不用搬蜂窝煤和储存大白菜了,但总觉得冬天少了点什么……
现在的我们每天要拼命的挤公共汽车,车很多也很长,但人更多……
现在的我们再也不会为地下有车可以走很觉得神奇,更不会用一天的时间去坐车玩……
北京在变化,北京在成长,但我却好像已经开始认不出她来了……
她少了几分纯粹,多了几分杂乱
她少了几分热忱,多了几分冷漠
她少了几分宽容,多了几分无情
他们说,南锣鼓巷里能看到正宗的北京,我说,商业化已经让那里丧失了北京的韵味
他们说,在某某饭店有某某正宗的小吃,我说,正宗的小吃都在胡同里的街边小店
他们说,在后面加个儿就是正宗的京腔,我说,北京人说话讲的是范儿
发展本没有错,于是便让我不知道错在哪里,也许是我错了……
每天在西直门下地铁的时候,我总是比别人走的慢,但我的耳朵里却被那些匆忙的脚步声填满,于是我有时候问自己
“这里是哪?”“这里是北京”“是吗?”“不是吗?”
周末的我,常常会一个人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漫无目的地游走,眼到之处,身到之处,全是风景,又全不是风景
于是在某一年的秋天,我买了自己的相机,用简单的镜头记录下很多,记录下我生活了24年的,北京……
最后按照惯例贴上歌词,《北京记忆》主题曲,小柯,老狼,沙宝亮,满文军,满江,黄征,汪峰,常宽《藤》
当我们转过脸看太阳缓缓升
鸽子依然落在屋脊
却不是从前的那只
当我们抬起头已过而立年纪
看枝桠漫天的那颗
曾经是嫩嫩的绿
那么多的枝枝蔓蔓
遮挡住的是那些往昔
接着另一个往昔
那么长得缠绕
缠绕住的是那些回忆
接着另一个回忆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 离参天还很远呢
继续飞快的发芽吧 要遮天蔽日还要许久呢
继续卖力的生长吧 这刚刚才开始呢
继续飞快的发芽吧
用枝桠缠绕往昔的回忆慢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