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胜和婺剧

标签:
许仙白蛇婺剧楼胜杨霞云 |
分类: 戏曲 |
浙江婺剧团在天蟾的杨霞云专场是几年来我看过最满意的一场戏,虽然后来赶长途地铁没有看最后的《大破天门阵》,但就看过的几折,就有很多值得说的。
http://s3/mw690/4a1065cdg7b0ac7176992&690
楼胜是杨霞云的丈夫,也是当晚最引起我注意的演员。因为在他身上,保留了京剧草创期小生的规模。
徐小香被称为京剧小生的鼻祖,本工昆生,后来见机改京剧小生。除了现在概念的小生,另外擅演武生戏,因为在俞菊笙之前,京剧跟昆剧一样并没有武生这个行当,小生必须文武双全,《八大锤》《镇潭州》都是一时名作。
婺剧里面的昆腔估计是失传了,金华昆最后一批老艺人在60年代去过苏州授艺。文革一起,金华昆就带到阴间去了,半个传人都没有。楼胜的昆腔戏即使有的话,也不会是金华原味了。但是其他方面,他还是很令我惊喜。文武昆乱,他满足了三样,而且质量都不差。
楼胜是一个戏曲人才,金华婺剧有了个他,完全是个福气,婺剧的半壁江山是他的。
夸艺人的话,无非是“色艺双全”,听起来俗,道理却就是这样。扮相看起来讨厌的话,看“艺”未免大打折扣。浙江笼罩在越剧娘娘腔的氛围里,其它剧种无论是唱腔还是扮相均受其荼毒。楼胜的扮相却很正气,举止也很小生味,大概是因为一身武艺的缘故吧。英气勃勃,自然会冲淡目前小生普遍的母味。
他的唱,属于大小嗓结合,大嗓居多。遥想徽班当年,小生的唱法无非是这样吧。箫长华先生回忆,比徐小香更早的小生有个叫“龙小生”的,唱的“龙调”就是以大嗓为主,跟徐小香昆腔一脉大不相同,也许,楼胜的唱法,就有古人的遗韵。
他的做和打,下边是要细谈的。
谈谈《断桥》。
小生一出场,匆匆忙忙,屁股落地,全场喝彩。个人觉得,这个身段固然好,但是跌倒的时候,小生扭头,看着观众亮相,这里好像在说:“我亮住了,快喝彩!”完全出离了许仙,就是一个纯卖弄的楼胜,所以,跌倒后完全不必扭头,可以呆视下场门,观众照样会喝彩,因为身段功夫都很棒,在喝彩声中,再慢慢扭头,可以解释为窥视周围动静,这样既合情合理,又可以照样来个亮相。
之后的动作就没有再出现这样突兀的情况,行云流水的多了。
许仙的做工,楼胜演得很好,吃惊,恐怖,胆怯,疲累,惊喜,委屈,层次分明,难得的是一点都不肉麻。角色身份定位的很好,就是一个药店伙计,没有追求什么雅致,甚至还有些市井味,除了婺剧传统的程式赋予角色的身份,楼胜的演技更值得赞扬。
杨霞云的青蛇也很出彩,完全是火辣辣的野性妖怪,一出场瞪眼挺脖子,完全是蛇妖本相,怒火中烧要活吞生人的情形,完全和其它剧中的青蛇不一样。演出中,有青蛇双腿夹住许仙的腰两人打转的动作,这不是在卖弄打圈圈,而是模仿蟒蛇缠人的动作,甚至她的双剑,都可以理解为蛇嘴中分叉的舌信。在暴怒中妖相毕露,除了婺剧在别的剧种中倒是没有见过,他人最多表现一下怒,而没有恐怖的妖。
许仙的一身紫色很不好看,特别是帽子,俗称的许仙巾居然也是紫色,还是传统的月白色,蓝色,黑色看起来比较舒服。
http://s1/mw690/4a1065cdgce6bc9e0cc70&690
http://s4/mw690/4a1065cdgce6bd6a14963&690
同样的道理,白蛇青蛇的透明廉价尼龙披风,还有秧歌长裤,都是恶俗的服装,难道传统的张开像蝴蝶一样的腰包不好看吗?白蛇在演出中动作不多,就卖几段唱,完全可以穿裙子,青蛇动作剧烈,可以穿京剧中武旦的打衣打裤,舞台效果会好得多。舞台最忌讳雷同,三个人服装各异,代表不同行当,看上去会更舒服。这些尼龙纱在很多时候都削弱了这折戏本有的雕塑美。
另外一个讨厌的地方,是白蛇唱得时候大提琴的独奏。中国戏曲有自己的传统美学,就像中国画一样,必须留白,舞台上也一样,有时候就需要空旷安静。
一个不明白的地方是白蛇唱好以后,背朝观众,高举双臂和青蛇摆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样板戏中英雄就义的动作,在干嘛呢?过分追求雕塑美让一些亮相很画蛇添足。
《挡马》中两个人表演均好,不足的地方是夺剑总是不自然,好像递来递去,应该想办法加快节奏,更像一点。陶永晶的焦光普露了一手绝活,在地上一踢杨八姐腰间的剑,宝剑忽然从腰间飞向半空,然后他再接住。这一手功夫镇住全场,叫好之声脱口而出!
舞台音乐《闹花台》,一听就知道给修改了很多,其中感动人的是吹打乐,真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感觉,弦乐部分加工太多,有美酒兑水感。吹打才是这曲子的原型吧,我猜。
徽胡独奏是大家去小便的伴奏曲。
《辕门斩子》的唱词和京剧很多一样,估计不是抄袭,而是因为同样的源头。
老生很能唱,可惜没有味道,类似于昆剧中的计镇华。
里面的戏词开始是ai韵,后来转ao,再转a韵,唱老旦的演员要注意,她的唱词中有个解字,她就唱jie,实际上为了跟老生唱词同韵,应该唱jiai的。后面一个不知谁唱的邪字,也要唱xiai,出韵的还有好几处,编剧可以修修补补这些字的。
八贤王手里的白扇子也很刺眼,总要有些图案的,不是挑剔,而是传统审美的要求。
杨霞云的嗓子很好,小嗓坚实嘹亮,大嗓发音却带着目前越剧舞台上的旦角喉底味,不是很动听。以前徽班旦角无非是男人,应该全是小嗓唱,杨霞云不能全唱小嗓吗?估计是婺剧有了女角后,积习难改了。
尽管找出很多毛病,但是整晚演出还是给人很大的艺术享受,是个质量很高的艺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