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上海和小城市(图文)

(2012-03-01 04:42:25)
标签:

跨界视觉

雷根斯堡

童一童心

大上海

小城市

分类: 心情痕迹


大上海和小城市(图文)

雷根斯堡是个小城市,小得整个老城区几条街道你转一遍,不超半天吧!但是,因为是个历史文化古城,而且又在多瑙河源,加上很时髦的几个大公司,例如宝马汽车,西门子电器等,还有德国的第一个购物中心等,使这座老城洋溢着鲜活的年轻。。。


小城市的好处就是交通很方便,时间和油耗的成本都很低!而且小城市的人口比较少,人与人之间很是友好和温暖,所有的服务单位,服务人员,都很把顾客当回事儿!你感觉自己可以生活的相对比较优雅,比较有尊严,也比较舒心和闲适!


在德国生活了一年半,发现已经喜欢上了小城市的各种归属感,近距离的慕尼黑,是大城市,每次去慕尼黑,不管是访友还是路过,都很有压力:怕找不到停车位,怕那里复杂的街道,怕那里摩肩接踵的人群,虽然的虽然,慕尼黑和我们熟悉的大上海相比,人口和面积都还比不上申城一个区来得壮观。。。



很多人不喜欢生活在大城市,理由有很多,例如大城市空气污染普遍严重,大城市生活压力普遍大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工作竞争普遍激烈,还有大城市里选择单身和不生孩子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交通堵塞越来越可怕,大城市的房产越来越让人买不起,大城市的青年越来越难以成家。。。。。。

根据调查,世界范围内的40岁以下的青年78%都愿意生活在大城市,而中国的比例还要略高于此比例。



我小时侯生活在一个石油城市,而且那时天天被关在学校里,对城市没什么爱恨分明的鲜活记忆。大学直接考到了上海,因为上海是我心仪的美术老师最向往的城市。任何地方呆久了据说都会产生感情,和上海也一样,从陌生到熟悉到融入到喜爱,随着时间的日渐星移我一步步的把自己放心的交给了这个城市。 到后来我熟悉她的马路和街道,熟悉她的四季和风雨,熟悉她的文化和历史,尤其是看着她一天天的在自己的眼前生灵活现的变化和发展。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已经成为了她的一部分。



距离产生美感并不永远百试不爽,但距离会加深你的思念倒是真的。就在新千年,有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在北京生活工作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我的性格里面有许多北方女孩子特有的特征,例如喜欢大方、喜欢直率、喜欢宽阔、也喜欢很北方的北方男人。所以,北京对也一直是个很有号召力的城市。但在那里却是稀里糊涂的生活了两年。到那里才真正知道,原来自己喜欢的大方需要有情感界限,喜欢的直率需要有礼貌为前提,喜欢的宽阔需要有精致内容为背景,很北方的北方男人根本不是我原本想象的那么可爱和可亲。当然,很享受北京男人那动听的普通话和幽默俏皮的段子或故事,也很感动这个城市对所有文明种类的包容。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不管你出卖的是青春、体力或者智慧。



那时候就拼命的思念上海,为自己寻找理直气壮的理由回来;曾有一段时间,疯狂的想念上海菜,想念上海干净的桌布和干净的碗筷;在北京炙热的炎夏里或深秋的骄阳里我是如此清晰的如此难以掩抑的想念上海的雨季和那湿湿的空气。所以后来我的领导给了我一个回上海的机会,我几乎是千恩万谢她的好意而且屁颠屁颠的又折回了上海!哈哈



其实许多人都喜欢生活在大都市,例如上海,许多在此读大学的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留在上海工作,每个人都明白在这里生活工作将会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和挑战,但年轻的斗志和勇气把大把大把青年的青春献给了上海并在最后选择爱上了上海。



生活在大都市好象真的有 很多精彩纷呈的便利,在大都市人类作为生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尊重和重视,衣食住行在解决了温饱以后,开始不厌其烦的精益求精,而且吃喝玩乐都被上升为了艺术领域,你的基本需求或本能反映以及精神境界都被照顾呵护得无微不至。在大都市一切似乎都变成了可能,不怕你苛刻刁难或挑剔,怕的是你没有想法提不出问题来满足“服务市场”的服务意识。



生活在上海,也许你每天看到了太多的灯红酒绿,每天看到了太多的繁荣和喧哗,尤其你看到了太多的人来人往和沧桑变化,同时也遭逢了太多的意外狂喜和无奈失落,反正,我们的神经和心灵-生理的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都要大于你中小城市的曾经的同学好友或同龄同辈。我们得意着,我们也沮丧着;我们阳光着,我们也感叹着;我们忙碌非常的赢得了我们喜爱的房子、车子、和娘子,同时我们也迅捷无比的挣扎着或毫无知觉的失去了太多的恬淡、真情、和生趣。



在大都市我们拥有 着太多让人羡慕的公共设施,例如天桥上的自动扶梯—山里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没人呵斥的上上下下的过把瘾;例如人民广场/大剧院/图书馆/还有大超市/地铁和机场—--生活看似很富足/精神貌似充实的我们理直气壮的甚至是毫无感觉的挥霍着这些物质存在,而根本理解不了多少人没有书读,多少人欣喜若狂的看了一场露天电影,而为了买到一些生活必需品有许多人还得起早贪黑的进城!。



根据一科学理论:每个人所接触的家人、朋友、同事、社交等亲密人群加起来不到50人,事实上这个数字还是为了人类的虚荣有所宽泛,大多数人的亲密人群可能都在20以下。仔细想想,你可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但你只喜欢你的父亲或你的一个弟弟;你可能工作在一个大单位大集团,但真正每天你接触的也就是你的直接上司,你的左右同事和一个得力的下属;你有数不过来的朋友,但真正你水深火热可以打电话求救的也许只有那么两三个。生活在都市里的我们这个亲密人群数字反而没有生活在非洲部落或偏远山村的人们的数字可观,因为他们生活里发生的酸甜苦辣的对象都是温暖人类,都市里我们接触的则更多是机器、电脑和摩肩接踵的冷漠人群。



大都市物质条件很富足,所以似乎很温暖。大都市生活气息很现代,所以似乎很鲜明。大都市生活节奏很迅速,所以似乎每个人在这里体会的都是貌似的充实和看似的重要和生命里的美好意义!但是我们却在这里培养制造着冷漠、遭遇领受着冷漠、投掷送往着冷漠,最后我们在冷漠的熙熙攘攘中独自舔舐伤口,并把自己遭受的冷漠默默记着再让它在体内疯狂滋长和蔓延。(如果你还没学会自己取暖,大城市也许会让你常年保证手脚冰凉!)

大上海和小城市(图文)

甜妞:我可以分享个取暖秘笈:“多吃多储存热量,自己有才是真正有,不管你是混大城市还是呆小城市”,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