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喝茶:记忆中的茶馆

(2012-05-28 21:35:29)
标签:

杂谈

http://s13/middle/4a0f0ccegc124bbac7a2c&690
【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园】
http://s8/middle/4a0f0ccegc124bc73f377&690

喝茶:记忆中的茶馆

 

 

    与朋友喝茶,无意间聊起了茶馆。

    去过不少地方,因为喝茶,也进过不少的茶馆。记忆中的茶馆,却还是早年小城里的那种老茶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峨嵋山麓的小城,依山伴水。小城里的房子大多是两层的木房。川南湿热多雨,少风无雪,因此房屋在建筑上多为穿斗式木架结构,据说这是由远古的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来的。房子的柱、梁、门、窗、檐、椽都是木头的,外墙内壁则因地取材,因需而建,或青砖木板,或竹泥石灰,屋顶则皆为青瓦坡面。为了避免雨水的冲淋,屋顶四周向外伸出很多,形成了深出檐,多外廊的建筑特点。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城镇里临街的民居往往修建的高些,屋顶之下有阁楼,或住人或储物。这种店宅合一的房子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有钱人家的宅院,则天井环廊,两三进的也有。

    两层的木房户户相连,店铺相邻,店门外廊的台阶之下是青石铺就的街道。两侧的深檐外廊,总是把小镇的街巷勾画得狭窄悠长,空透轻盈,素雅清寂。

    小城除了年节之外,热闹的便是赶场天了(北方叫赶集)。无论春夏秋冬,但逢赶场的日子,小城里最早开门的总是茶馆,最先热闹起来的也是茶馆。

 

    天还没亮,茶馆的主人就早早起来,卸下店铺的门板,按着编号摞放在店门一侧。钩开炉火,一溜摆上两排装满水的大铁壶,蓝色的炉火争先恐后般拼命地舔着那被烟火熏得黝黑发亮的壶底,为清晨第一批茶客的到来兴奋着。

    晨曦穿过清晨的薄雾,才刚刚把微弱的霞光洒上屋顶,洒进街巷,茶馆里早已是人声鼎沸、烟水氤氲。

昏暗的店铺里,老茶客们叼着长长的竹烟杆,在吱呀响的竹椅上围桌而坐,彼此摇晃着烟杆打着招呼。铜烟锅上清一色地燃着自己手搓的叶子烟,不时闪烁出亮亮的红光,此起彼伏很是迷人。

    茶馆的老板,一边笑呵呵地招呼着茶客,一边熟练地把手臂上叠摞的有一尺高的杯托、盖碗丁零当啷地摆上油亮的木桌。手起处,滚烫的水流划出美丽的亮线,顺着铁壶的壶嘴哗啦啦地冲向碗底的茶叶,茶叶在沸水之下欢快地翻卷着。

    就在这冲泡之间,水雾茶香和着老叶子烟呛人的味道在整个茶馆里弥漫开来。茶水下肚,茶客们的话多了,笑声大了,龙门阵也摆起来了。一袋烟的功夫,茶馆里的热闹喧嚣就飘上了整个街巷,驱散了薄雾,牵来了赶场的人群,牵来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四川人活得自在,活得悠闲,活得知足常乐,从小小的茶馆里就能发现。

    一个从山里扛着两大根毛竹赶夜路而来的老汉,把毛竹轻轻地放在茶馆门前,拖把竹椅坐在街沿的外廊下,一边喝着老茶,跟旁边的茶客闲谈着,一边等着买主。卖了竹子割点肉赶回山里,一家人的快乐在夜晚油灯下的餐桌旁等待着。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早来的茶客喝足了茶汤,喝饿了肠胃,茶馆的老板便从隔壁的铺子端来麻辣面条。吃得心满意足之后,继续喝着茶,抽着叶子烟,摆着永远也摆不完的龙门阵。

    记忆中的老茶馆,带着简单,带着纯朴,更带着那份悠然自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变迁,这样的老茶馆越来越少了。只有在不起眼的小镇里偶尔还能遇到,大城市里是杳无踪迹了的。

    川人好茶,成都的茶楼最多。大到楼堂会馆,小到临街门店,多是喝茶、吃饭、打牌一应俱全。外地游客来了,大多会被带到顺兴老茶馆之类,品小吃赏川剧成了主流,喝盖碗茶也变成应景的事了。

    其实,成都吃茶的去处还是很多的。清雅佳妙的茶室在宽窄巷子、送仙桥、琴台故里、草堂、锦里随处可见;能说唱听戏的茶楼还有悦来茶馆、文殊坊等;若是寻百姓喝茶的热闹喧嚣所在,不妨就去人民公园里的大茶园坐坐。

    “一树梧桐蔽连廊,半池青莲溢荷香,竹椅笑谈龙门阵,青瓷盖碗半日闲。”大茶园里喝茶亦有大茶园的自在天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