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分层教案教育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教案
教学目标:
1、A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2、B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3、C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
1.A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A查字典,给下边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AB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A 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B 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C 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
1.检查预习情况
(1)A检查学生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2)A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引导](1)A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
(2)B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B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B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C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A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1)B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2)A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3)C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4)C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1)C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2)A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引导]B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AB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BC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
(三)
课堂教学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1)B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2)C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3)AB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BC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 ,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
[引导](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C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2)BC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3)BC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4)BC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
10.家庭作业:ABC背诵第2段
教学反思:A应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指导;
分层同步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
倜傥(
2、文学常识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集《______》。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籍贯),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家。
B组达标训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晨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①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本段中写出许多植物和动物,请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指明它们分别是哪一季的景物。
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该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原名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3、作者把百草园写得如此美丽是因为(
A、园中的悦耳的蜂鸣,美丽的桑椹等引起了儿童的好奇心理
B、这里的自然环境给人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可爱的形象,因而激起了“我”热爱大自然的美感
C、因为作者小时候贪玩,这里的景物又那么有趣
4、在文中画出最能概括全段感情的句子
5、画线句①表现了儿童一种什么样的天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语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完成填空。“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既写出了对鸟儿的
7、作者描绘百草园景物时,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那么请你也用这个句式造一句,描写、议论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提高训练
纸船印象
①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许多事,有些是过眼云烟,很快消失,有的是热铁烙肤,记忆长存。有的像是飞鸟掠过天边,渐去渐远;而有些事,却像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像春花,也像秋草,似有似无,又非视而不见——童年的许多细碎事物,大体如此,不去想什么都没有,一旦思想起来,便历历如回。
②我曾经有过许多纸船,在童年的无三尺浪的檐下的水道航行,是我幼时的雨天时光,特别显得亮丽,让人眷恋。
③那时,我们住的是简陋的农舍,檐下无排水沟,庭院未铺柏油,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屋顶上的雨水滴落下来,却理直气壮地在檐下火车汇成一道水流,水流因雨势而定,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我们在水道上放纸船游戏,花色
④这些纸船是有感情的,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们的巧思和那双粗糙不堪、结着厚茧的手。母亲折船给孩子,让孩子在雨天里也有笑声,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到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也许那雨下就是十天半月,农作物都有被淋坏、淹死的可能,母亲们的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题目仍然平静和气的为孩子们折船,折成比别的孩子所拥有的还要漂亮的纸插,好让孩子高兴。
⑤童年旧事,历历在目,而今早已年过而立,自然不再是涎着脸要求母亲折纸船的年纪,只盼望自己能以母亲的心情,为子女折出一艘艘未必漂亮但却坚强的禁得住风雨的,如此,便不致愧对纸船了。
1.
A过眼云烟
D 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春花、秋草。
2.
A沉浸 B
3.
4.
5.
6.
7.
A训练:略
B达标训练:1.菜畦 皂荚树 桑椹 何首乌 木莲 覆盆子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油蛉 蟋蟀蜈蚣 斑蝥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浙江绍兴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3.B
C提高训练:1.D 2. B 3.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们的巧思......手.
4.第四段5.纸船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凝聚着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6.继承母亲爱儿女的感情,教育子女做一个坚强自立的人.7.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