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的教学设计
(2010-09-05 20:37:57)
标签:
杂谈 |
一、
《如歌的行板》为新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金色乐章中的第三课时,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设计,特别考虑注意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在听的时候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就有针对性,也可检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思想的理解,并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如歌的行板》的素材来源于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本课时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了解俄罗斯民歌,喜爱弦乐四重奏。
二、
重点:1.通过欣赏、演唱、比较等形式感受乐曲凄凉、压抑的气氛。
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乐曲,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产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聆听《如歌的行板》,并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忧伤的压抑的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弦乐四重奏、室内乐等音乐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跟随着弦乐曲《四季》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情景教学)
二、导入
1.[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两首不同乐队演奏的乐曲,并提问分别由什么乐队演奏,带来怎么样的音响感受。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感受交响乐和弦乐重奏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并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通过聆听乐曲、展示图片和提问导出室内乐及弦乐四重奏的概念。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新授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弦乐四重奏,并让学生通过乐曲的风格、情绪为乐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来导出《如歌的行板》。
[学生活动]通过欣赏,学生根据乐曲的风格特点为乐曲取名。
2.[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简介作者柴科夫斯基。
3.分主题欣赏《如歌的行板》。
(一)欣赏第一音乐主题: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第一音乐主题,并提问其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其音乐情绪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运用学唱、手势引导学生感受第一音乐主题的忧伤、压抑的情绪。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变化拍子,2/4和3/4的交替运用,并体会作者的用意——扣题目“如歌的”。
(4)师生合作完成二声部的学习演唱。
(二)欣赏第二音乐主题: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哼唱、分析,通过哼唱、分析和感受,从中体会带有附点和三连音的音乐具有流动性,再次回归到题目“如歌的”那种歌唱性的、随意行的;体会音乐情绪更加忧伤、暗淡。
4.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如歌的行板》创作背景。
5.以柴科夫斯基为例,简单分析俄罗斯音乐的特点。
[学生活动]聆听并感受大调和和声小调的音乐特点:大调——明朗、开阔
[教师活动]总结俄罗斯音乐的特点:旋律运用和声小调。与历史背景分不开:沙皇统治下,漫长的农奴制造就了俄罗斯人性格中略带忧郁的特质。
6.分析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
[学生活动]通过哼唱、思考说出这两大音乐主题又音阶的片断组成。
[教师活动]总结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大段落的旋律式音阶构成。
四、总结下课
[学生活动]学生伴随着《如歌的行板》走出音乐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