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型H1N1到淋巴癌看生命的脆弱与价值(盛夏情怀八)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另眼看世界 |
当遍布媒体的甲型H 1 N 1流感病毒在全球弥漫,成为世卫组织工作核心的时候,淋巴癌却在2009年不断浮现在人们眼前,一次又一次地成为震撼心扉的事件。
2009年6月5日清晨,央视《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逝世,终年48岁。前不久,2009年3月14日,曾因参演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末代皇妃》等片而走红的演员李钰,因患淋巴癌医治无效病逝,终年33岁。这两个名人去世的事件因为一个共同的特征,猛烈撞击我的心灵,是因为他们的病因与我的一个朋友是共同的。朋友从发病、最终离开、直到现在,都不时地钻进我的心里,不断地激发我对生命、对死亡、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品味。
就在李钰去世之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以前与我在业务上有过合作,并且曾经在对人生看法和事业安排上有过频繁交流的一个朋友,也是因为淋巴癌去世了。今年年初,在其化疗期间,找到了与他自己血型相匹配的骨髓,因此,他自己和周围的朋友都认为通过骨髓移植的方法可以彻底医治。
出于关心朋友的本能,得知他患病的当天就在网上反复查看了相关“淋巴癌”的材料,最后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像大家说的那么轻松,淋巴癌其实具有很高的致死率!
难道淋巴癌真的很可怕吗?是不是在一个“强人”面前,病魔会“退避三舍”呢?带着这些疑问,“淋巴癌”一名词就深深地种在了我的脑海中。
但事与愿违,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噩耗:就在我3月初在外出差的时候,朋友去世!李钰于3月24日去世,罗京则于6月5日去世!短短几个月,“淋巴癌”不断出现,在我看来,2009已不再是“甲型N1H1流感”年,而变成了“淋巴癌”年!
记得有网友提到罗京在答观众提问时曾经善意的谎言,对朋友的话曾经好像有过类似“谎言”的感受。因此我在想,人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这种“谎言”是不是出于一种本能?是思维给身体给出的一种善意的信号,并通过这一信号,来鼓励自己,也鼓励周围的人。在面对生死时,自然不自然的体现出对生命渴望?
在唏嘘生命如此脆弱的同时,不免要问,作为依然活着的人,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是诚实本分、蓬勃向上、奋斗人生?还是保持本性、随遇而安、享受人生?还是是怨天尤人、见风使舵、游戏人生?
从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刻起,意识就被天然地嫁接在了肉体里,并且伴随着成长的过程,不断学习和接受着社会规则,逐渐成为一个融合在社会里,被社会改造和改造社会的个体。在生命的整个旅程中,由于背景、基础、机遇、能力等各个指标的共同作用影响,不断地被定格在了不同的阶层中,并逐渐享受和担负着那个阶层的幸福和痛苦。
但有趣的是,当生命终点来临的时候,所有的生命却都面临着同样的归宿。在这个归宿里,随着生命过程而被赋予的财富、地位和容貌等用来划分阶层的指标,刹那间的全部消失,这一社会轨迹只能留在亲人们、朋友们的脑海里。
常言说,上天只有在生死的问题上是公平的。伟人和凡人有着共同的归宿。在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朋友突然离世时,我才意识到这句话的严肃性。
纵使你再才华横溢,再聪明能干,但是没有了资本—生命,那么你也就失去了一切。
但是,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事物都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生活的基本,满足了我们生命的延续,但过多的追求生存的奢侈,生命的取向也趋于分化,生命的价值也就被蒙蔽,甚至是落魄为财富的争端,以至于社会上有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生命价值的扭曲。
既然,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不管其强弱,都不能抹杀其生存的意义,一片纯粹的叶,在春风的轻拂下,它会绽现出青山般昂然的绿意;弱小的生命,只要我们注入坚强不屈的精神,那么我们生命的价值便会放出绚丽的光辉。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宽度,在于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就像臧克家老先生的一首诗中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楚霸王说,生命的价值在乌江滚滚逝水的惊涛骇浪中;陶渊明说,生命的价值在“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依依农舍中;刘禹锡说,生命的价值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清到碧霄”的豪情万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