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几点建议
(2010-05-06 21:16:25)
标签:
教育教职工教师队伍督学专业教师 |
分类: 平民见识一二三 |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农村学校校舍、部室配置等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舍建筑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成就给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成就,这些硬件的改善为我区中小学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在履行兼职督学职责工作中,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却出现了“硬件更硬,软件更软”的现状,学校管理层次和教职工素质还有绝对大的提升的空间。另外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大的让孩子享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就越发显得我们的管理更软水平更低,教职工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升的任务越发紧迫了。下面,就几个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改进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管理者队伍建设问题
我们常说,“理念决定水平高低,细节反映水平特色”。一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他的管理态度,决定了这所学校是在逐步向高水平迈进,还是原地徘徊还是有所退步。
督学过程中在与部分学校领导者接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现象,凡是学校领导善于学习、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内化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学校,学校整体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积淀这所学校厚重校园文化和培植优良校风的过程。学校教职工相处和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风教风校风有正气,素质教育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反之,领导观念陈旧,“当了和尚不撞钟”的学校,领导的业务学习记录很少是自己亲自记载,听课记录很少是自己亲临课堂听课指导的写实,领导很少撰写过关于教学研究或者学校管理的反思论文,领导似乎总是很“忙”……如此情形下,学校内部的管理是否是高水平高质量,很容易叫人知道是什么状况了。
学校的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领头人,是学校风气形成的一面旗帜。因此,我们不但要选配自身正气、愿意干事的领导,更要选配那些对爱学习,善于不断反思和更新自身理念的好领导。
另外,除了加强对学校领导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举办培训班集中学习外,还是应该让每一个领导多走出去,开拓视野;还应该新设一个专门的小组对学校领导的学校过程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督促指导和过程性考评。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
我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农村学校实现素质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多的改进,我们依然不可回避这个很现实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年龄机构和性别比例问题。督学中可以看到有不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临近退休年龄的教师几乎占70%以上;不少的学校女性教师比例过大,男教职工成了稀罕,更缺少年轻的男性教师。这种结构,不仅仅影响的是学校日常的工作,对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是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
第二就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专业结构问题也是历史遗留问题。最近几年我们招考了不少计算机专业、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性较强学科的教师,可是在实际学校教学过程中,却很少有学校安排这些专业教师从事自己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在农村学校能够从事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则更少。年富力强的教师多半都安排承担语文数学教学任务,替换下年龄大的教师应付体音美等学科教学。一方面我们缺少专业性较强的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一方面有了人才又不能够好好用,发挥其才能,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这样的安排也并不见得语文数学教学质量高了多少,反而还浪费了教师资源。
在目前这种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教师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配置问题和硬件到位教师工作分工要求更加具体的情况下下,怎样解决这些最最现实的的问题呢?
我想眼前最有效的方案,因此,我建议,一是在今后的教职工编制定岗和新招考教师时,注意新进教师的男女比例和专业平衡问题。
再一个就是加快我区学校撤并整合步子,用相对加大一所学校教师编制,使教师分工更具体的办法,来解决教师年龄大偏大和专业教师岗位的配置问题。因为,我们部室建设的到位,假如没有专人去经管,要真正发挥其作用,是不现实的。人力不足势必兼职,专业教师也专不起来。
第二个办法是,在一个乡镇(街办)辖区内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师管理办法。就是在近期不可能大量招考进来更专业教师的情况下,采取“人才共享”的办法。一个是,可以从城市学校适当调配部分年轻专业教师每周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任课;再就是在一个乡镇内综合调配专业性教师就近跨学校任课,用以解决部分学校最急迫的专业教师缺口,让我们每所学校按照计划开设的课程,一是不虚设,二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真正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教职工素养问题
教职工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作。之所以强调教职工素养问题,就是因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受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殊行业。尽管人事体制不断改革,却始终没有改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的本质。教书育人永远是我国教育最特色行业要求之一。
1.目前很教职工,忽视自身素养的提高,盲目追随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的问题。
例如,不少女教师穿奇装异服,披头散发,浓彩重墨;男教师不修边幅,到处抽烟,袒胸露背……事业心、责任感颓废,不求上进,言行举止,距教师的职业岗位的法律规则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差距很大。这样的老师,面对具有很强模仿性的中小学学生,怎么不叫人觉得担忧呢?
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我区《中小学教师从业日常要求规范细则》,并且尽快实施。使有可操作性的规则成为构建一支具有良好外部形象的教职工队伍的规则基础。对教师在学校、在课堂、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提出具体要求,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以教育局牵头组建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小组,每年度深入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逐校逐人考评,适当范围内予以公示反馈。
2.学校教职工业务修养水平决定着我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近几年对教师队伍培训支出,说实话不是很多。基层学校在教师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方面的财力投入更是少得可怜。年纪大的教师还是依然在消耗几十年前学习到的那点本钱;年轻的教师又缺少实际的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实践经验。因此整体看,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是上去了,新的教育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更新幅度和课程改革要求距离在拉大。
建议根据学校具体的情况,重点加大区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和校本培训的力度,根据教师专业、年龄以及职称结构等要素,设定学年度的刚性学习任务,重点学习有关教育的理论和本专业理论技能。可以考虑将教职工各种有效学习进修,大比例的纳入考核和考评;考虑将一所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的财力支出,大比例的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和考评。
四.教职工课堂有效工作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很多年了。我们的很多教师结合各自岗位,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手法,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可是,在调研中发现,可以直言,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还不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某些学校呈很明显的下降趋势。
有很多表象: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把握不深入,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手法上出现把握标准不准,教法不对头。第二,不在意一堂课的教学常规,忽视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能力培养;第三,出现很多的违背教学规律,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现象以及知识性错误。第四,课堂结构不完整或者设计不到位,把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全部压到课外。大量的学习任务依靠补课和学生课外的大作业量来弥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益。
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发展和管理的精细化增加了教师很多的工作量,教师真正用于备课思考、研究改进、学习进修的时间、精力不足。问题出在教职工日常的许许多多的无效和重复的工作上。如果,教职工不能够解放出来,每天耗尽精力去埋头做无效劳动来应付检查,那么我们的教职工队伍怎么也不会成为一支有效教学、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队伍的。
因此,建设一支管理精细化、工作高效率的教职工队伍,可以考虑利用现代信息化、数字化和校园网设备等代替目前繁杂的手工劳动,让教师有时间去挖掘、去反思,有精力去创新、去拓展、去学习。一句话,就是最大限度的给教师想学习想研究自主支配的时间。
综合上述,构建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职工队伍,对于我们巩固“双高普九”成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我区素质教的发展水平无疑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管理者,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管理的理念、手段和内容也应该最大限度的与时俱进、有效应对变化,才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农村学校教职工队伍建设。
以上是我在本职岗位以及督学过程中,对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如有不正确的观点,敬请批评指正。
2010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