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48e8b61ctc60eb6bb05cd&690
独自一人静静地看完了香港文艺片《浮城大享》,我久久沉浸在有些低沉、有些伤感的片尾音乐里。
在影片并没有刻意煽情、在近乎真实直白的镜头里,我却几次努力控制眼里打转的泪水。我不清楚是什么打动了我,多处不同类型的感人场面占据着我的心神,影片结束后我还止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回味。
除了郭富城、鲍起静两位影帝影后的实力演技外,影片给予了更为丰富博大的信息量,既是个人(布华泉)的成长奋斗史,又是香港这座城的发展史。一个贫困少年、一个贫穷家庭、一个殖民地,少年与其家庭的成长变迁,也映射了香港的由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变迁。
关于成长,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话题,也有着说不完的感悟。
导演有意回避了宏大叙事,专心去讲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少年的成长史,同时还给予了观众一些哲学式地提问,有爱情、有亲情、有家庭,有关于“我是谁”的思考。谁能想到,一个被人花钱领养的孩子,在一次公司招工填写表格时,学历栏里仅仅是填写“识字”的孩子,日后竟然成为英国香港帝国东印度公司的首席大班,这种传奇本身或许吸引了一些人的眼球,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却是少年奋斗过程中的种种苦难与坎坷。
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因为贫困,使他更上地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学会了珍惜。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吃块面包,就成为了他心中的天堂;能在公司里挣钱、能省钱走路上下班,他就觉得是天堂;为能让一家人都过上这种“天堂”的日子,他不停地去奋斗、去追求。有了梦想和坚持,也就有了成功的路。
记得影片中,这位被人耻笑的弃儿有三次问到“我是谁?”。一次是他小时候被人嘲笑为“洋杂”的时候,一次是他已经是公司管理层,拿着英属殖民地香港人护照登机时却不能享受英国籍的待遇时,还有一次是(记不太清了,准备观看第2遍时补上),这种种反差,让他一次次迷失,也一次次地成长。对他一生成长最为关键的一件事是,他挨了父亲狠狠的一顿揍:在去学校念了几天书后,常年被人取笑、身为社会最低层的他有了强烈的自尊,当东家轻视地喊他“洋杂”时,他拒绝了,郑重声明了自己的名字,没想到却被父亲揍的嘴角流血;父亲怕他得罪东家后,东家把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渔船收走。这件事,让他学会了事故,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后来的几次关键的时候,他隐藏了自己的想法,委屈地迎合,并在这种委屈中得到了成长。父亲的那顿打挨的真实,但仅止于肉体的疼痛,后来的委屈逢迎,却成为他心灵中倍受煎熬的疼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作为被人收养的弃儿,他无权当家。影片中几个让人泪流的场面令人吹嘘不已。由于不是亲生长子,他无权继承父亲的船只,养母带着他们没有借到一分钱,为了生存,养母被迫将6个孩子中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送给教会,为的仅仅是有饭吃,小儿子哭着不愿意,养母没有更好地办法,就说再哭就打大姐,小儿子还是止不住哭,养母就又被迫打二姐,疼在大姐二姐身上,小儿子才忍住不哭,大姐哭着说,擦干眼泪不要哭,我们不是来讨饭的……
当疍家渔娃成长为东印度公司高层时,他的生活轨迹完全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上流社会”,但从小长大的文盲结发妻子却无法适应,频频拒绝和他一起参加各种“Party”,同时,他的身边也出现了新的追求者,两人感情鸿沟越来越深。不善表达感情的他,在追求者的一句话的点醒下(你的感情如果不说出来,她是不会知道的),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夫妻双方流着眼泪再次唱起儿时的歌谣:买木不知心里烂,选人容易选哥难,阿哥呢?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影片故事跨度长达50年,风雨波折。一位坚强的母亲、一个坚忍的妻子、一个奋斗的浪子,每个细节和波折都能让人感慨良多,却又让人言不尽义,不再一一表述。在商业片狂轰乱炸的时代,能有这样一部高质量文艺片,让人惜之,准备寻个机会,再细细地看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