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百合花》教学问题设计
(2020-11-02 21:29:04)
标签:
《百合花》教学问题设计 |
分类: 语文课堂 |
茹志鹃《百合花》教学问题设计
问题系本人设计及,答案亦为本人拟定,转载请注明。
1.小说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请简要分析。
从故事情节看,“百合花”揭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百合花”指年轻媳妇被面上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借这条被子和通讯员牺牲后年轻媳妇用这条被子为他铺盖是小说的主要情节;
从人物形象看,“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小说男主人公小通讯员具有纯真的性格,百合花可以象征其性格;
从主旨表达看,“百合花”象征着年轻媳妇对小通讯员纯洁朴素的情感,可以表现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讴歌残酷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象征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详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这一情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这个情节中对通讯员在“我”面前的紧张、羞涩和忸怩等表现的详细描写,与后文他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相映照,增加了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这个情节详细表现小通讯员纯真的个性和对“我”关心,是对其其人性美的赞颂,可以表现小说的主题。
这个情节通过详细描写“我”和通讯员的聊天,交代出两人的同乡关系,为后文写“我”对通讯员的担心作铺垫;
通过“我”和通讯员的聊天交代了他的基本情况,也能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感情,暗合小说的主题。
3.作者安排通讯员没有从新媳妇那里借到被子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样安排使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更吸引读者;
这条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这样安排可以表现她对这条被子的珍惜,增加情节的合理性;
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并因此而发牢骚,这样安排可以表现其普通人的一面,使这个英雄形象更真实亲切;
这个情节与后文新媳妇用被子为牺牲的通讯员铺盖的情节形成对比,突出新媳妇对通讯员淳朴真挚的情感,更好地反映小说主题。
4.小说中有两处“我”对故乡生活的想象和回忆,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
突出“我”和通讯员之间的同乡情,为后文写“我”对他的担心作铺垫;
表现“我”对家乡的依恋,增加小说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表现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反衬战争的残酷。
异:
第一处表现通讯员的勤劳;第二处表现通讯员的纯真。
5.小说中反复描写小通讯员衣服肩膀处的破洞,对刻画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用:表现通讯员接被子时的紧张、慌乱,性格的纯真;表现年轻媳妇的热情、善良、大方。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
作用:“一飘一飘”写出通讯员回团部时走路轻快的样子,表现其终于脱离紧张、尴尬境况时,内心的轻松、愉悦;表现“我”对小同乡的关心和体贴。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作用:表现“我”看到受伤的小同乡时的震惊、悲痛和歉疚。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作用:表现新媳妇内心因通讯员的牺牲而极度沉痛、悲伤,对通讯员情感的淳朴、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