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精卫词》简析
(2018-12-02 20:26:21)
标签:
王建精卫词简析 |
分类: 诗文赏析 |
王建《精卫词》简析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
温馨提示: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这首诗是王建根据精卫填海的神话写成。据《山海经·北山经》载,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到东海游玩时,溺水而亡,其精灵化作精卫鸟,每天衔木石投入东海欲填平之。
全诗共分三层。
第一层是前四句。诗歌开门见山,通过与精卫的直接对话表达对精卫填海行为的质疑:精卫啊,谁让你填海的?诗人为什么会对精卫的行为提出疑问?一是“海边石子青磊磊”。“磊磊”是层层叠叠众多的样子。诗人认为,海边青色的石子那么多,精卫根本填不完,既然填不完,为什么还要填呢?二是“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但”在这里表假设。这两句是说,假如真有一天海被你填平了,海水没有了,海成了枯池,海里的鱼龙又该怎么办?前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出对精卫填海行为的极度不理解。
第二层是五到八句,这四句转而对精卫填海的行为进行描写。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中的“空”是“只”的意思。这一句是诗人的设问:精卫的嘴穿了洞,难道只是因为衔石?第六句诗人用一种景象作答:你看,海边山上的草木都没有完整的枝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精卫不仅要衔石,还要衔草木枝,它的嘴因此而磨穿了洞。这就突出了精卫填海之艰辛劳苦。七八两句继续描写精卫的艰辛劳苦。精卫天刚亮就在树头折枝,傍晚仍在海里填海劳动,因为在山中和海里不断来回飞行,它的翅膀都折断了,它也不时坠入海中。这四句通过描写精卫填海时的奔波劳碌和因此而导致的遍体鳞伤的境况,突出其填海的极端艰辛。
第三层是最后两句。这两句一般认为是作者模拟精卫的口吻表达的。精卫自言心志说,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这样理解,虽然也能表达对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赞颂,却不能很好地回应诗歌开头所表达的对精卫行为的不理解。如果把这两句诗理解为诗人的自陈,诗歌的表达效果则更佳。精卫不辞艰辛、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不仅使诗人理解了精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精卫的生命,使其继续移山填海的事业。这样理解,既照应了开头,使诗歌的结构更为圆融,又表现了诗人对精卫态度的转变,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了变化,还更好地突出了精卫精神的感人。
这首诗运用质朴无华、平白如话的语言刻画了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这一形象,高度赞颂了不畏艰辛、矢志不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在对精卫鸟这一形象进行刻画时,诗歌除直接描写精卫填海行为的艰辛,又通过描写诗人对其态度的变化加以烘托,使精卫所代表的精神具有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说明:本文参考了2018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阅读试题与答案。
附:2018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4.A
15.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