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钱继章《鹧鸪天·酬孝峙》赏析
(2017-12-20 17:43:27)
标签:
鹧鸪天酬孝峙赏析 |
分类: 诗文赏析 |
清·钱继章《鹧鸪天·酬孝峙》赏析
此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
鹧鸪天·酬孝峙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依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钱继章,明末清初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这首词写于入清之后,名为“酬孝峙”,表现的却是不与新政权合作的铮铮傲骨。
上阙是词人由外到内给自己做的自画像。
前两句“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是词人对自己外貌的直接描写,刻画出一个发短髯长、脸容瘦削、眉骨与颧骨突出,极其怪异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头发短,二是脸容瘦削很有骨感。词人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特点?清朝之前,汉人信奉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损伤”,故头发不可轻剪;清人入主中原,要求汉人剃发留辫,号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面对屠刀,词人一定也剃了发,因此才会“发短髯长”。词人把自己的容貌和僧人进行比较,正在于两者都剃了发,有共同之处。对于自己“发短髯长”的尊容,词人揶揄道“怪于僧”,这表面是嘲弄自己剃发之后形象之怪异,但剃发的岂止词人一人,遍观神州男子在清人制下几乎都是这种怪异形象,因此,这实则是在嘲弄新建立的清王朝的文化专制统治。再说第二点。“眉有棱”是因为眉骨突出,“病容突兀”中“突兀”的是颧骨。一个人眉骨和颧骨突出,面容就棱角分明,性格就显得刚毅坚定。词人这样写自己的“病容”,用意也恰在这里。不仅如此,词人强调自己的“病容”,当然是要表现自己脸容之瘦削,但也让人思考:词人因何而病?根据整首词所要表达的对新建立的清王朝的态度看,如果词人是真病的话,也应该是因为明朝的灭亡。这两句虽是摹写外貌,然铮铮铁骨毕显。
上阙后两句“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在前两句外貌描写的基础上,自然转入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刻画。词人将自己比作经常经受“霜侵雨打”的生在石头里的藤。经过“霜侵雨打”的藤本就极具韧性,再从石里长出来,又于韧性之外再加刚性。借助这个比喻词人想要的表达的就是自己又韧又坚的品性。此外,这个比喻里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词人强调这根藤是终南山里的。终南山在陕西,而词人是浙江嘉善人,词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远在千里之外的终南山里的藤?其实,这也是词人对待新政权态度的含蓄表达。终南山自古以来都是隐逸圣地,把自己比作终南石里藤,就是表达隐逸之意。作为一个在旧朝为官的士人来说,在新的政权建立之后说,我要隐居,其对待这个政权的态度不言自明。
如果说上阙是借助对自我形象的描绘含蓄地表达对清王朝的态度,那么,下阙就是这种态度的直接表达。
下阙先紧承上阙最后一句中“终南”的隐逸之意,直接描写自己“闲依杖,戏临罾”的隐居生活,接着就直抒胸臆,曰“折腰久矣谢无能”。“折腰”,弯腰事人,意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典,就是出仕为官之意。这句话是说,对不起,我为官时间已久,不能再做官了。这就直接表达了不与清王朝合作的坚决态度。最后两句“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化用前人诗句,用比拟手法写“熏风”(指南风)。唐孟浩然《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诗曰:“言避一时暑,池亭五月开。”《孔子家语·辨乐解》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显然,这两句是词人对前人之句的化用。根据孟诗,“池亭”本为避暑而开,然词人笔下的池亭并不能消暑;舜歌之“熏风”可解百姓郁结于心之怨,亦不能消池亭之暑:词人笔下之暑气当何其盛也!清爽的熏风既不能消除池亭的暑热,只能吹动池水泛起涟漪,这道道涟漪却好像刚填就的行行新词,每一个字都透着冰冷。这里的难消之“暑”当象征趋炎附势,争向新王朝摇尾献媚之风气;“捧出新词字字冰”的“熏风”则是词人自况。这两句其实是说,既然我不能改变趋炎附势的时风,那就只能用一幅冷面面对之。这样,在一“暑”一“冰”的强烈对比中,一个不趋利、不媚俗、孤傲不群的形象就如在眼前了。
这首词是一个故国虽失气节犹存的士人对新朝做出的绝不妥协的政治宣言,其作者钱继章在词中反复表现出的凛然正气与铮铮铁骨,让人不能不想起孟子笔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