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十一)古典诗歌写景的方法(下)
(2014-04-19 08:23:57)
标签:
古典诗歌写景方法教育 |
分类: 诗歌鉴赏 |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十一)
诗歌写景的方法(下)
(五)虚实。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
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第二天清晨酒醒时看到的情景,表现其与情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和孤寂、凄凉之感。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是对江南美景的回忆,表现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依恋。
虚写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虚写的对象不只是景,还有事、人、场面等,在后面学习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时将重点来谈,此处不再赘述。
(六)对比。
诗歌写景也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如前面所说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此外,还有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李白《春思》一诗的前两句写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就形成了对比:上句以“碧丝”比喻燕地的草,可见草之细小,是刚刚长出,下句说秦地的桑树叶子浓密茂盛已经将树枝压低,已经生长了很长的时间;这样,燕草与秦桑,一细小一茂盛,一刚刚长出一已生长较长时日,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描写燕草与秦桑并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目的何在?我们看下面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两句是说,当燕地的你(抒情主人公的夫君)产生思归之情时,秦地的我早都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了。这两句中“君”与“妾”的感情也形成了对比,一个感情刚刚产生,一个的感情已因为思念长久而极为浓烈。明白了这两句的意思,作者前两句写景的作用就非常清楚了,即以写景引出下面的抒情议论,用燕草比喻“君”之感情,以秦桑比喻“妾”之感情。
再如王禹偁《村行》一诗的颔联和颈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两联写景也共同使用了对比的方法,颔联“万壑”与“数峰”形成多与少的对比,“有声”与“无语”形成声与静的对比;颈联“叶落”与“花开”形成衰与荣的对比,“胭脂色”与“白雪香”形成色彩上的对比。这两联通过对比表现了乡野秋暮的多彩迷人。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与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写景的境界上就形成了对比:首联通过“细”、“微”、“独”极言其小,颔联则境界开阔雄浑。在对比与反衬中诗人将自己当时的渺小感和孤独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③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时杜甫任左拾遗(从八品)一职。曲江: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时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翡翠:指翡翠鸟。③物理:事物的道理。
颈联上下两句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台①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①视听结合,第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景;②对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前三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意象组合,这首元曲前三句写景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共九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语言凝练,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②对比,第一句和第三句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哀伤的行旅图,而第二句则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描写一幅优美温馨的农家欢聚图,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作者旅途的孤寂伤感。
(七)修辞。
诗人在写景时也常常使用一些修辞,以使所描写的景物形象传神、鲜明生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第三四两句在写景上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三四两句运用比拟的方法写景。第三句用“瘦”表现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第四句用“肥”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这两句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喜爱。
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一二两句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你?请简要分析。
(八)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诗歌写景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在描写景物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不能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不同在于,寓情于景是描写方法,借景抒情是抒情方法。也就是说,同样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如果从写景的角度看,它是寓情于景,如果从抒情的角度看,它则是借景抒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寓情于景虽然是诗歌写景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过,景与情是反衬关系的的诗歌则需要除外。
三、古典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是古代诗歌鉴赏题经常考查的题型。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景烘托情、以景反衬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等。这些关系,前面都有介绍,不再赘述。
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③。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近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王铚,宋代诗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枢密院编修,后因忤秦桧意遭贬。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诗歌前四句描写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春天将近时生机蓬勃的景象;②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而又老境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闷;③诗歌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人的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其精神的极度抑郁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