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赋》中的“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理解

(2010-10-28 11:00:5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有所思

《赤壁赋》中的“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理解

      《赤壁赋》一 ,对文中第四段中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到底该如何理解产生了疑惑:物可以“无尽”,“我”怎么会“无尽”呢?         

    课文下面对这句话有注释,原话为:“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再查看一下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的翻译,这句话被译为“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 ”。 这个翻译和课下的注释是一致的。显然,教材编写者把原文中“我”理解成了“我们”,亦即文中的“我”并非苏子一人,而是整个人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似乎是没有穷尽的,至少古人可能是这么认为的。果真是这个意思吗?再查查看。

    于是又发现了教师教学用书上 选自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古文精读举隅》 吴小如 的对此话的理解。吴说: “物无尽,人们能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分晓。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 也就是说,苏轼所谓的“我”“无尽”说的并非是人的肉体而是精神上的永垂不朽。

     以上两种认识似乎都有道理,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苏轼在此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老庄哲学思想,用老庄来慰藉自己因被贬而郁闷、失落的情怀。第五段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的不正是一种纵情山水的超脱吗?而老庄哲学所宣扬的也正是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即“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的境界,亦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既然物我是合一的,那么物无尽,我不也就无尽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