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长宁。
(2010-11-04 22:41: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言论自由 |
那一年,长宁。
10多年前,中山公园旁边只有1家麦记,位于正门右边,是上海最早出现的一批麦记之一。
今天,还在那家麦记里吃东西,有YP,有附近的中学生,有讨论股票和麻将的中年上海人。
总觉得氛围和当年比缺了点什么。
那一年,在那家麦记店右边的,不是萨贝拉,而是一家最原始的汉堡店,牛肉堡4块8一个,热狗2块8一个,先糊面粉现炸,后浇S型番茄浆,当时这样的配置是很火爆的,基本每次路过都要弄一个。
那一年,没有龙之梦,只有九洲商厦。
那一年,在中山公园里开一次有方向盘的电动船,开一次碰碰车,已经很开心了。
那一年,在73路巨龙车上看司机在长宁路、中山西路的路口大转弯是绝对老乱的,那个方向盘通常要转很大角度,然后,那个路口也没有现在著名的“九龙男子医院”。
那一年,沪西电影院楼上的南梦宫很激情,开开商城六楼的机房更激情,绝对比现在小姑娘爱去的TOM熊要激情许多,曹家渡的这2个地方,当年绝对也是XS和XSL云集众多。
那一年,沪西门前的自行车钢丝烤羊肉,烟绝对可以飘到马路对过的13路终点站,都可以闻到肉香。
那一年,天山没有上海歌城,没有娄山关路地铁站,有的只是天山商厦和天山电影院。
那一年,仙霞后面没有西郊百联,在印象中从中山公园到西郊公园是很远的路程。
那一年,古北还完全是没有听说过的长宁乡下角落,谁又曾想到今天已经成为超黄金富人区和洋人区,有些东西确实站在普通上海人的立场是不能想象的,何况我时年很小。
那一年,站在万航渡路苏州河防汛墙上看中山北路方向的对岸,全是矮平方,今天普陀均价3W+的新楼盘在苏州河北边沿线拔起,打的是亲水楼盘的旗号。
那一年,华阳路上的12块500克的台湾香鸡柳、1块一碗的血糯米、1块2的葱油饼加蛋、煤炉烧的蛋卷,现在还安在吗?
那一年,44路上都是普通的上海人,看上去都很亲切,而今天的那一块,不是西装花衬衫的腔调中年男,就是XSL抱着XS,或几个珠光宝气的上海老阿姨。我只是感觉,这里是我小时候熟悉的那块地方么?
或许我也在变吧,从那一年在弄堂里帮弟弟放划炮飙水乱的平头小赤佬,到今天无奈IB的无实体XSL,长宁,我童年玩乐的所在。
很高兴看到今天的长宁已经没有任何一块可以被视作下只角的地方,就连北新泾,也得到了发展,虽然将来可能与自己无关,但这种感觉就像看到EX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归宿的话,还是会比较欣慰些。
看到某些场景会感同身受比如说,指着某一栋很现代的商业楼说,哦,这里附近原来是我的主场,玩过疯过,流下过汗水,也写下了回忆。
现在的长宁仍旧是中心段最有生活气息的区域,所有的懂情调爱生活的老上海,只要懂长宁,多半会有这样一种情结。
没有上只角的高门槛和压抑感,没有下只角的嘈杂和低素质,长宁一直以来扮演着一个中间角色,倒是和她本来的地理位置比较的贴近。
今天,还在那家麦记里吃东西,有YP,有附近的中学生,有讨论股票和麻将的中年上海人。
总觉得氛围和当年比缺了点什么。
那一年,在那家麦记店右边的,不是萨贝拉,而是一家最原始的汉堡店,牛肉堡4块8一个,热狗2块8一个,先糊面粉现炸,后浇S型番茄浆,当时这样的配置是很火爆的,基本每次路过都要弄一个。
那一年,没有龙之梦,只有九洲商厦。
那一年,在中山公园里开一次有方向盘的电动船,开一次碰碰车,已经很开心了。
那一年,在73路巨龙车上看司机在长宁路、中山西路的路口大转弯是绝对老乱的,那个方向盘通常要转很大角度,然后,那个路口也没有现在著名的“九龙男子医院”。
那一年,沪西电影院楼上的南梦宫很激情,开开商城六楼的机房更激情,绝对比现在小姑娘爱去的TOM熊要激情许多,曹家渡的这2个地方,当年绝对也是XS和XSL云集众多。
那一年,沪西门前的自行车钢丝烤羊肉,烟绝对可以飘到马路对过的13路终点站,都可以闻到肉香。
那一年,天山没有上海歌城,没有娄山关路地铁站,有的只是天山商厦和天山电影院。
那一年,仙霞后面没有西郊百联,在印象中从中山公园到西郊公园是很远的路程。
那一年,古北还完全是没有听说过的长宁乡下角落,谁又曾想到今天已经成为超黄金富人区和洋人区,有些东西确实站在普通上海人的立场是不能想象的,何况我时年很小。
那一年,站在万航渡路苏州河防汛墙上看中山北路方向的对岸,全是矮平方,今天普陀均价3W+的新楼盘在苏州河北边沿线拔起,打的是亲水楼盘的旗号。
那一年,华阳路上的12块500克的台湾香鸡柳、1块一碗的血糯米、1块2的葱油饼加蛋、煤炉烧的蛋卷,现在还安在吗?
那一年,44路上都是普通的上海人,看上去都很亲切,而今天的那一块,不是西装花衬衫的腔调中年男,就是XSL抱着XS,或几个珠光宝气的上海老阿姨。我只是感觉,这里是我小时候熟悉的那块地方么?
或许我也在变吧,从那一年在弄堂里帮弟弟放划炮飙水乱的平头小赤佬,到今天无奈IB的无实体XSL,长宁,我童年玩乐的所在。
很高兴看到今天的长宁已经没有任何一块可以被视作下只角的地方,就连北新泾,也得到了发展,虽然将来可能与自己无关,但这种感觉就像看到EX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归宿的话,还是会比较欣慰些。
看到某些场景会感同身受比如说,指着某一栋很现代的商业楼说,哦,这里附近原来是我的主场,玩过疯过,流下过汗水,也写下了回忆。
现在的长宁仍旧是中心段最有生活气息的区域,所有的懂情调爱生活的老上海,只要懂长宁,多半会有这样一种情结。
没有上只角的高门槛和压抑感,没有下只角的嘈杂和低素质,长宁一直以来扮演着一个中间角色,倒是和她本来的地理位置比较的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