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筑结构 |
分类: 我的设计 |
本项目坐落于闸北区共和新路及大宁路交界处,占地554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4980平方米,设计力求创造一个独特的,并和周边地区完美协调的内容涵盖商业﹑餐饮﹑娱乐﹑文化﹑酒店﹑办公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使之成为一个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参观、购物以及回忆的地方。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城市的快速扩张,许多新建筑为追求所谓的标志性而极力彰显自我,这样的后果是带来城市面貌的无序性,造成城市肌理的混乱及边缘的破碎。我们将此项目视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力求建立建筑与街道,建筑与城市的良好关系,在研究目前全球大型商业中心总的兴衰趋势前提下,摒弃传统的大型集中航母式布局,用简洁大方的形体,勾边占角的分散布局,为重建城市秩序作出贡献。基地内部建筑﹑广场﹑街道的拓扑结构由城市肌理衍化而来。庞大的商业体系被一系列内部广场街道化为九幢错落有致的建筑。
基地西北面临大宁路,东北面临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共和新路,西南面和东南面为新辟城市道路,沿道路布置七幢高层及多层建筑,西北面为五层商业及餐饮楼、十二层商业办公楼,东北面为十一层及十二层的两幢商业办公楼,东南面为十三层的商业办公楼及八层停车库及电影院,西南面为十九层公寓式酒店。基地内部为两幢四层商业楼,各由四个单元组成,几何造型的各单元穿插错落并由连廊连接。整体呈外部围合﹑外高内低的态势,这样布局利用建筑本身作为音障,可以阻挡城市快速干道及高架道路噪音对商业中心的不利影响,营造闲适的商业氛围。
摒弃大型集中式布局而采用分散围合布局,为创造丰富的商业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设计中充分研究各建筑的边角关系及布局的疏密,单个建筑的造型个性已经隐退到对群的空间研究之后了。聚集空间(广场)和衔接空间(步行道)是项目室外空间的两大构成要素,考虑项目紧邻地铁车站的优势,在基地的东北面和东南面转角各设一个广场,提供了一个窥视整个项目设计风格的窗口,引导人流通过建筑斜边形成的通道进出,这是步行进入内部的主要通道,另外沿周边还设有八个出入口联接内外。基地内部利用建筑间的交错穿插形成中心广场﹑西部酒店广场﹑南部剧院广场﹑北部广场,通过步行通道与基地对外出入口联接,整个平面布局由一系列商业街,里弄,拱廊,露台和林荫道组成,沿路漫步可以发现许多趣味的景观元素,仔细设计的视线通道让基地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并最大限度的引进了东南面的自然风和南面的阳光,让所有的地方都充满阳光。步行者可以从基地四周方便地沿着人行道体验丰富的购物空间。内部的街道为各种商店、餐馆所环绕,形成了中央商业区。项目的周边被多层和高层办公室、宾馆和公寓式办公楼所环绕。停车库的设置可以让人们从所有主要街道方便的进入,顾客可以直接到达首层和上层的商业区域。
基地共由九幢建筑组成,多层建筑及高层的裙房主要为商业、餐饮、影院用途及多层停车库,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商业餐饮使用上的灵活性。高层部分主要为办公及公寓式酒店。各单体办公及商业出入口分开设置,互不影响。立面设计的概念是创造一个现代的、人性化的场所,主要材料为玻璃幕墙、铝塑板、波纹金属板、面砖、涂料,通过不同材料的色彩、明暗、质地、纹理、冷暖对比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使每幢建筑既有其独立的特性,整个建筑群也有其统一的风格。
大型的商业群落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较之传统的集中式商业模式,它能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和互动交流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买卖行为本身。根据马斯洛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的生存要求得以满足后,会不断地追求社会认同归属感。商业群落这种模式正好满足了这种社会性,因此是今后大型商业项目的发展方向。从之前的上海新天地、海上海等有类似特征的项目使用情况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从本项目目前部分开业情况看,除日常商业行为外,也正逐步承担了很多社会性的活动,逐步成为人们乐于在此聚集交往的场所。
结构专业设计主要特点
一. 结构工程概况:
此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地下是由十栋高低不同的建筑组成的集办公、酒店、商场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地下室联成一体,作为车库。2004年11月打桩,2005年11月结构竣工,历时短短一年时间
二. 地基基础设计:
因该基地比邻已在运营的地铁一号线,为减少对地铁的影响,控制建筑物的绝对沉降,所以在靠近地铁的50米范围内,E2、E3、N2、S2及W1主楼部分采用Ф800钻孔灌注桩,桩长71米,桩持力层为第⑨层粉砂层,其他E1、E2、S1、N1、W1裙房建筑采用Ф700钻孔灌注桩,桩长52米,桩持力层为第⑧2-1层砂质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地下室部分桩采用Ф700钻孔灌注桩,桩长28米,桩持力层为第⑦层砂质粉土层,基础除W1主楼采用群桩片筏,其他均采用桩基独立承台,用800厚的底板连成整体。理论计算最大沉降值5cm,到目前为止,实测最大沉降为2cm
三. 地下结构设计:
本工程所有单体都在一地下室上,且全部连成整体,中间不设任何沉降缝、变形缝,东西面最长218米,南北面最大246米,在地下室局部有六级人防。地下顶板采用梁板式结构。
由于此地下室外墙离地铁一号线仅7米左右,为保证已运营中地铁的安全,此基地靠近地铁部分采用逆作法分块施工法,先放坡开挖、浇筑中间部分基础底板,待养护结束后,将外墙围护斜撑支撑于中间各块底板上,然后开挖靠近外墙部分,这一方面节约围护费用,另一方配合施工开挖的顺序,加快施工进度,在设计中为保护工程桩的桩身质量及基坑围护的安全,合理设置后浇带的位置,并在后浇带中设置可靠的支撑传力钢梁。
四. 上部结构设计:
N1、E1、E2、E3、E4、S1、W1裙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N2、S1、S2、W1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计算采用SATWE程序,满足规范的抗风、抗震下的刚度、强度、稳定的要求,特别是W1高层部分是竖向刚度不连续的超限高层,除了完成超限报告审查,设计中还作了pushover弹塑性分析,并针对计算结果,在薄弱部分设计采取了加强措施。在W1和S1单体有一个连接天桥,采用钢结构桁架,两边分别采用具有抗震性能的橡胶铰接和滑动支座,并在搁置节点上设置防止地震下滑动的挡块,并验算了满足在罕遇地震下变形要求。
五. 设计中新、独、难特别说明:
像这样如此大的地下室在商业建筑中并不多见,为了确保地下室在以后使用中不出现裂缝和漏水等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在设计中精心考虑,合理选取各单体的桩端持力层,按各单体平面布置及施工顺序,合理设置沉降后浇带,减少整体差异沉降对地下室的影响,在计算中严格控制各单体的绝对沉降及各单体的差异沉降,因地下室连成整体,地下室外墙长宽都达二百多米,为解决超长引起诸多问题,所以在外墙中设计中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减少裂缝的产生,而地下室顶板作为各单体的嵌固端,在设计中在地下室增加许多纵横砼墙,一方面增加地下室的刚度,另一方增加地下室抵抗变形的能力,因顶板高低起伏,在设计中加强了高低变化处梁截面和配筋,并在室外部分的地下室顶板的混凝土中掺加外加材料聚合纤维,以减少裂缝的产生。至今整个地下室部分未出现渗水、漏水现象。
还在W1裙房25.5mx25.5m大跨度中采用双向钢结构梁,此结构是因为业主在基础完成以后,提出改变建筑使用,拔去中间柱,为减轻荷载,满足建筑功能及基础的要求,在不能增加钢梁的截面高度和楼板厚度情况下,并考虑此满足结构自振频率的要求,运用钢结构体外预应力的方法,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