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第三届分析伦理学会议上的致辞

(2016-03-28 16:32:04)
分类: 演讲
在第三届分析伦理学会议上的致辞

各位专家,各位远道而来的同道:上午好!
    感谢大家的信任与支持,将第三届分析伦理学会议放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召开,我代表哲学学院对各位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于分析伦理学,或称之为元伦理学这一领域,我并不熟悉。今天在座的各位,对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目前状态可能也不是很熟悉,我在此先做一点宣传。本学院的前身是教育哲学系,于1922年建立,1956年恢复重建,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先生兼任系主任。学院目前有专任老师75人,有哲学与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的人数有60人,有哲学与宗教学两个专业。哲学类的八个二级学科齐全,都可以招收博士与博士后。相对而言,伦理学专业成立的时间比较早,但建设的时间比较晚,也就是1997年左右开始建设的,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最近五年里,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两位,都偏重于英美分析伦理学的研究路数。希望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的伦理学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初步形成自己的研究侧重点与特色,然后由特色逐步形成优势,成为武汉大学哲学二级学科的一个亮点。我们深知,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北大学等学校的伦理学学科的人数与实力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回归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分析伦理学(第一届是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召开的,第二届是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召开的),这是20世纪以来发源于英国,流行于英美并成为主流的伦理学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对于澄清伦理学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大有帮助。但是,如果按照中国伦理学的“知行”范畴来说,这一伦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还是在“知”的方面。中国哲学家朱熹在讨论知行的问题时曾说过,论次第,知为先,行为后;论轻重,行为重,知为轻。综合的讲,知行常相须。我把此次会议的中文论文稍稍浏览了一下,觉得大家的论文多讨论“知”的问题。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研究,看完大家的论文后,我的第一直觉是,分析的伦理学进路如何落实到“行”的方面。王阳明曾经说,知而不能行,则其知非真知。若是真知,则必能行。如果按照王阳明的这种伦理学的标准来看,分析伦理学所获得的“真知”又当如何去“行”呢?我不知道,在此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当然我也知道,现代西方哲学中,特别是美国哲学中,有行动哲学或曰行为哲学,行为心理学,应当也有与之相近的处理“行”的伦理学,也有重提美德伦理学的。而在中国,应用伦理学讨论的问题更是远远超出了中国传统哲学、传统伦理学“行”的范围,并且十分发达。今日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伦理学的学者不知超出古代多少倍?但我们的伦理学研究与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究竟有多少的正相关性?不知道我们的伦理学界有没有人研究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知行”关系?也许应当交给伦理社会学去调查、研究吧。
    作为此一学术领域的外行,我再向做分析伦理学的诸位专家请教一个问题,即能否运用分析的方法来处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的心性、才情、内圣外王、君子人格,以及“身教”等问题?换句话说,能否将分析伦理学的方法应用到美德伦理学的领域。这些问题,也许你们做过,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有点遗憾的是,你们来的这个时候,主要品种的樱花已经凋谢了,看不到那烂若卿云的樱花,还有那摩肩接踵的游人。不过这样也好,你们可以安安心心地开会,不受外面美丽的诱惑。但也不必太失望,在开会的闲暇,还是可以继续欣赏复瓣樱花,以及其他品种的花朵。这个季节真可谓是武汉大学万紫千红的季节。希望大家在这几天里,心情愉快,畅所欲言地讨论你们的学术问题。
    最后,仿照阳明与友人在南镇的一段对话的意思,我也说一句:因为你们来了,武汉大学校园花朵的颜色与你们的心一时明白起来了,可见这些花朵不在你们的心外。
    谢谢大家。(2016/03/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