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契诞辰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界同道、青年朋友们,上午好!
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代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冯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一个简短的致辞。亦借此机会表达我个人多年来对冯先生的景仰之情。
冯先生生前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老朋友,与先师萧萐父教授可谓是哲学界中的莫逆之交,两人在哲学史研究中的诸多观点有相互支持之处,特别是在明清哲学的近现代性因素的定性上,有大体一致的认识。而且两人晚年都提出“中国哲学要勇于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当冯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武大时,萧先生还在海南避冬,电话我们要认真撰写文章纪念冯先生。而且,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先生的“智慧说”三篇在《学术月刊》发表后,萧先生要求武大中哲的青年教师写文章,研究冯先生的“智慧说”。并对《新华文摘》不转载冯先生的这篇文章颇有意见。我本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研究冯先生的哲学思想。就我个人而言,也曾受到冯先生的学术指点。冯先生是我的博士论文评阅人之一,当时冯先生在评语中提醒到,要注意“求真”观念中“真”概念的多重意义。这一指点,成为我后来博士论文修改的一个重要的指引。转眼间,哲人仙逝已经十个年头了。但非常值得告慰的是:冯先生的精神却在这十年里,愈加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对于一个哲人的纪念,我想有多重形式,但较为合适的方式大体上可以从“知行”两个方面去展开。就知的方面说,我们应当接着哲人未竟的理论向前推进;就行的方面说,将哲人揭示出的正确理论贯彻于个人生活之中,如若机缘许可,推行于社会生活之中。而且还当以哲人自身的高尚情操为榜样,步趋践履。
冯先生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家,也是同时代里世界级的哲学家。只是由于汉语与中国社会的诸多缘故,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以外还没有被广泛的认识。但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与国际影响的增强,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学人研究冯先生的思想。仅就当代中国哲学理论的创新而言,我个人比较推崇冯先生融通中西马的做法,而且对于冯先生提出的“广义认识论”、人的自由理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诸说法,极为信服。正是在其“广义认识论”的理论框架下,冯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及其在世界哲学之林中的位置,给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明。他不仅回答了20世纪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而且还具体地回答了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问题。当然,冯先生的回答不是唯一的,然却是极富见地,且能为进一步地讨论中国哲学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成为新的出发点的论证。
我曾经带领我的博、硕士生,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从头到尾认真研读了冯先生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一书,对于冯先生的自由学说,尤其是其中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极为推崇。我个人认为,冯先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新人格理想的建构,是合乎时代要求的,这一人格理想,既吸收了现代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也与中国社会自晚明以来发展的历史趋向是高度吻合的。汉唐时代的君子人格,自两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市民文化的兴起,其社会的适应性范围有所降低。今天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建设,就应当是针对广大平民阶层而言的,既不适宜用传统士大夫的君子人格来要求他们,也不适宜用特定政党的理想人格要求他们。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要求普通大众在做人时,既扫除奴才之气,又剔除盗寇之心;既反对金钱拜物教,亦反对权力拜物教,尤其要反对成为“做戏的虚无党”。这些说法,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尤为切中现实的弊端,具有当下指引的意义。
冯先生哲学思想的堂庑广大,我对冯先生的哲学思想还知之甚少,在座的诸位中,特别是冯先生的诸位高足比我更能真切地体会冯先生哲学思想的“三昧”,我上面所涉及的冯先生思想,还只是个人肤浅、片面的学习心得,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个人希望在座的诸位后进当中,有更多的人加入研究冯先生哲学思想的队伍之中,以冯先生融通中西马的博大学术气象来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接着冯先生并通过冯先生,来推进当代中国的哲学事业。当代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革之中,而且,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开放世界,以及新的科学技术所拓展出的知识新天地,这一切既呼唤着伟大的新哲学产生,也正在产生着一系列新的哲学理论。未来的中国不仅会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业产品,也必将提供更多、更好的哲学理论。这既是冯先生生前所愿意看到的中国哲学前景,也是我们哲学界同仁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愿在座的各位能以自己的哲学研究佳绩与良善的躬行实践,纪念冯先生百周年的诞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