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悼汉明老师

(2011-01-29 10:42: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感

悼汉明老师

 

依照中国农历年的风俗习惯,今天是腊月24,农历小年,要将逝去的亲人灵魂迎接回家,然后与亲人一起团聚,开始过春节,直到来年正月十五再送亲人的灵魂回到他们自己的另一个家,在另一个世界里准备去忙他们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然而,我却随同汉明学长的家属、亲戚、从台湾特地赶来的至真性情的朋友邵崇龄夫妇、倪淑娟理事长,以及汉明老师生前的学生,一起将他的骨灰送到石门峰名人文化园公墓安葬。

说实在的,从腊月十五日下午(公元2011年1月18日下午六点多钟)听到汉明老师去世的消息,到今天送他的骨灰到石门峰公墓,我的内心深处都一直无法接受汉明老师去世的事实。十天来,来自各地的唁电、吊词都一再地证实着这个事实,然而我实在无法下笔写出关于汉明老师一个字的吊词。我甚至不知如何写下了一副并不合文学对仗、平仄要求的挽联,那是我在劲松、四新去昆明处理汉明老师后事之前,临时决定要写一付挽联的情况下仓促写成的。

论学统,我可称汉明老师为师兄。论年龄与学问,汉明老师当之无愧是我的老师。1992年我留哲学系任教以来,中国哲学同仁中私人关系走得最近的大学长就是汉明老师了。当汉明老师还住在二区的老房子里的时候,我到他家吃过饭,下过棋,也海阔天空地谈论过时事、学问,评品过人物。搬到南三区的新居后,春节期间,我曾携妻到他的家拜访过,也吃过一次饭。记得当时是他的公子萧强做的饭,我们在一起喝他珍藏多年的茅台酒。而且在他的新居里,我们俩在一起也下过围棋。因我妻子近两年来也开始学习股票,每次到汉明老师家,她与汉明老师、他夫人郭东升教授一起谈股票,可开心!

偶尔到汉明老师家小坐,嫂夫人郭老师都用瓷杯给我沏茶。这在纸杯流行的“文明时代”里已经是无尚的规格和无言的信任。我虽然谈不上有品茶的能力,但每次喝到郭老师沏出的茶,回家后我总是要对妻子说,今天我又喝到了好茶!有时我也把别人送给我的烟转送给汉明老师,他也不拒绝。前年,他们夫妇俩从昆明回来,给我也带了两饼上好的普洱茶。对普洱茶,我几乎没有什么鉴赏力,好在这之前也有朋友送了我一饼普洱。两相对照,还是汉明老师送给我的好!至少可以与我在四祖寺方丈那里喝到普洱处于同等品质。我不算是喝茶的人,通常是牛饮。汉明老师送我的两饼普洱我才喝了半饼(舍不得喝),没想到他却悄无声息地,连一声招呼也没有,就在昆明寓所远离了我,远离了我们大家。

在汉明老师去昆明之前,因为要申报2010年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我还动员他牵头申报。其实这时他的身体并不是很好。而且他自己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依照他以往的脾气,他是不屑于做这种事的。或许碍于我们之间情份吧,汉明老师竟然答应了。他颇费心思地设计出了课题,非常具有学术性。然而最终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获得。我内心非常气愤。可在我还没有来得及找到时间向汉明老师道歉,他竟然就这样地走了。

由于我个人性情所致,对于古代自然科学一套知识不太感兴趣,因而对于汉明老师所从事的专门研究领域并不熟悉。但从我读他的部分文章,以及平时与他的闲聊中,深知他在学问方面有绝活在手。去年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叶副主编商量,决定组织一组文章,专门推介汉明老师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没想到,学报第1期刚刚出来,他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这些文章,就这样地离开了我们。

在学问与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从汉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难以一一细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件事令我终身难忘。2000年11月,汉明老师组织、主持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会议的开幕式竟然让我来主持。当时我刚37岁,还是一个副教授。这种机会完全是大学长为了培养小学弟的刻意安排!此事给他生前的好友刘大钧教授一个极大的启发:培养易学新的接班人。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十年来我并没有在“易学”方面做出任何新成就。

如果不是因为突发的心脏病,按照汉明老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活到80岁应该是没问题的。如果天假其10年时间,他在易学以及道家、道教、中国传统哲学思维诸方面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一切一切的假想都随着他的不辞而别化为无形的冷风,从我脸面刮过,从我心头刮过。

虽然今天的天气预报说,武汉要下中雪,然而到晚上十一点一刻还没有下雪。可在汉明老师骨灰入土后的一小段时间里,石门峰的天空飘下了朵朵雪花。当他的骨灰盒安葬完毕,我们都在他的墓碑前行完鞠躬礼后,雪也就停了。我不敢说这里面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我个人愿意将这朵朵雪花理解成所有了解汉明老师为人、学问的远近同道、朋友,通过流行的一气在此时表达对他的哀思。

汉明老师走得非常突然,然而他对于自己退休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退休之后,他的心态非常平和、自然,继续以一种“乐学”的高迈境界从事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只有一点能给我们一些欣慰,那就是他在退休之前培养出了一批数量不多,然品质优秀的学生。我深信,这些学生将会以生生不息、生龙活虎的多样姿态传承、发扬、光大他的学术与人格魅力。

汉明老师走了。可他带走的只是有形的身躯,而留下的无形精神财富与人格魅力将以无住相与我们同在!

祈愿汉明老师安息于大化洪流之中。

 

(农历庚寅年腊月24晚,小学弟根友敬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