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山神秘大峡谷

(2008-07-31 12:55:56)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感

天山神秘大峡谷

 

    今天一早(9:40分)前往天山神秘大峡谷。该峡谷原名为“克孜利亚大峡谷”。在维吾尔语中,“克孜利亚”为红色的意思。因此,天山大峡谷实际上乃是红色大峡谷。

    沿途上,我们经过的雅丹地貌给我这个内地的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片的土地寸草不生。沙岩地形被风蚀之后,形成顾一座座独立的山丘,奇形怪状。有些地段被季节性的雨水冲刷后,形成了深深的一段沙岩峡谷,从上面往下看,令人目眩。最为壮观的是:因为地质构造运动而形成的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其造型更加奇特。一层一层的沙岩像巨大的瓦片紧紧地挤在起,向上耸立。整座山峰就像巨型的、正在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在静态中给人一种运动的、向上涌出、挤压的感觉,使人直观地体悟到当时地质构造运动时,来自地心的巨大挤压力,使本来平坦的地面忽然向上涌动、挤压。

    我们乘坐的大巴就在这些山峰中婉延穿梭。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壁立万仞的雄伟感与崇高感。而这种雄伟与崇高又额外的给人一种不安全感,生怕从高高的沙岩上掉下一块岩土来,把车砸翻。

    进入红沙岩地区,一些耸立的山峰,从外形上看去,简直就像天神建造的宏伟建筑群,那造型、那气势,那复杂的套装结构,非人间建筑师所能构想。其所表现出的建筑风格,非中非西,亦中亦西,层层叠叠,疏密有致。在车中,我不断地在想,那些从事建筑的人们实在应该来此考察一番,以获得创作的灵感。

    进入大峡谷之后,那高耸的岩岸更加令人心神摇荡。大约进入峡谷约三百米处,有一个旋转的,开放的半圆形地段,充分地展示了地质构造过程中离心力的作用,以及漩涡般的激流冲刷的力的痕迹。峡谷两边的岩岸像是从巨大的旋盘上甩出去的两堵弧形的墙壁,一致地向逆时针方向呈现出弯弯的喇叭形状的立体横截面图,活脱脱地就是一个凝固的动态旋涡。沙岩上的一层一层的岩层面,千年来被季节性的山洪冲刷后,更以强劲有力的线条立体地展现了旋涡的运动感。而耸立于这段峡谷中间的大型沙岩圆柱体,像一尊自然的佛塔,构成了这段旋转峡谷的中转轴,使这段旋转的峡谷呈上升感。我们所带的相机无法拍摄这大自然的壮观,只有亲临其境方能真切的体会这段峡谷的宏伟与神奇。

    再往大峡谷的深处走去,就看到了第一座佛洞了。该佛洞亦称千佛洞,洞内的佛像主要是药师佛、观世音和卢遮那佛。每尊佛像的旁边都有施钱供画此佛像的施主姓名。洞中三尊观世音菩萨中的一尊画得非常美,就像唐代画像中丰满的少妇,脸蛋略呈椭圆型,双肩浑圆,仪态可人。据龟兹石窟研究所的王建林副研究员的介绍,该佛洞是为当地冶铁、挖煤的工人而开凿的。当年,这些远离他乡的工人中,有一些人信奉佛教。于是就有人出资开掘了佛洞,以满足这些工人的宗教需要。现在,佛洞的洞口离地面已有十几丈高。当年却是在平地上。由于峡谷地面经过千年季节性的山洪冲刷,带走了地面的泥土,所以佛洞就高高地悬在沙岩之上了。由此,我又联想到电视上介绍的长江三峡悬崖上的悬棺。这些高挂在悬岩上的悬棺,作为一种奇特景观,其形成原理大约与峡谷内高居于岩岸上的佛洞原理相似,可能也是因为三峡的河床长年被水冲洗而不断变低的结果。当年挂棺的时候河床很高,河水水位自然也很高。人们借助船在岩岸上凿出眼位,打上桩柱。后来河床渐渐下沉,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悬棺奇景了。

    据王副研究员介绍,天山大峡谷纵深有十几公里,一般游人是无法走完的。而这个千佛洞的发现纯属偶然。有一天,一个维吾尔族的青年上山割草,将草捆从山上丢到峡谷下,以便运走。没想到草捆落到了现在这个千佛洞的台阶上。他只好爬到这个台阶上,意外之中发现了这座佛洞。经过了一个月之后,这个青年才向当地的石窟研究所报告了他的发现。石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到佛洞时,佛洞内已经空空如也,只留下了烟蒂、鸡骨、用坏的把柄等杂物,其中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后来,这个青年变得很富有,不幸在一次车祸被撞死了。

    从地理位置上说,大峡谷在苏巴什古寺遗址的上游,即位于库车河的上游。由此可以再一次的推断出,当年沿库车河上中下游三段,都是人烟稠密的地方,而古丝绸之路就是沿着今天到南疆的公路两边向西域其他国家延伸的。当年汉唐的商人与西域其他民族的商业贸易,就是依靠驴马或骆驼等交通工具而展开的。据王副研究员介绍,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曾派三万精兵把守此关口一带。而大峡谷深处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两千余年历史的冶铁厂与煤矿。正因为这座冶铁厂与煤矿,此地曾经是西域三十六国兵器的总供应站。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古丝绸之路其实也是古军火之路。日常所需的商业贸易与军事的武器贩运总是同时进行的,和平与战争总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

    然而,非常令人感慨的是:古代繁华、富饶的土地,今天已经是沙砾遍地,人烟稀少。两千余年来的自然变迁与人类活动,使得地球的地表面貌与植被状况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悼古思念,我们今日江南的繁华之地,如果不经心保护,千余年后,在自然与人为的逐步作用下,是否也会像大峡谷周围的土地一样,成为沙砾遍野、人烟稀少的地方呢?(04年10月31日晚速记,05年元月26日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