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2019-07-23 10:03:36)
分类: 游走天下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在北京昌平区住了将近20年,不知道家门口就有座著名的“铁壁银山”,更不知道银山南麓有辽金时代的塔林古迹。明清时期,银山的风光是“燕平八景”之一,名震一时。而早在唐、辽时代,银山就是佛教名刹所在地,与镇江金山齐名,有“南金北银”之说。早在2014年,我就带着父母去镇江专门游览了金山寺。

2019年7月的一个周六,听先生说要跟驴友一起去爬银山,“野山很有趣的”,一个“野”字,令我欣然跟随。

登顶银山:看冰湖石林地貌,赏山花烂漫美景

在家门口乘坐地铁8号线到昌平县城,转乘公交,整点发车。8点整一辆中巴车带着我们上路了。车行驶在希望的田野上,穿果园,过十三陵景区,很快就盘旋在山路上。

山路弯弯,层恋叠嶂。而这一路上,上上下下的都是山里的村民,他们相互打招呼、彼此问候。大约40分钟后下车,不远处看到一块巨石,上面红红的大字写着:长寿·望宝川,据说这个名字与一个聚宝盆的传说有关。大家约好在这里集合,这次一起上山的有20多人。

我查资料发现:望宝川明代成村,这里是著名的盆地村、长寿村,风景秀丽,村北山体石林耸立,据考证为冰川时代“冰湖石林”的地质遗迹,山体土壤呈酸性,适合核桃、栗树生长,林果业是村里主要经济来源。

9点整,一队人马沿着村头的山路出发。前半小时走的是蜿蜒山路,后来就是乱石林立的石碓子路了。确实很野,因为脚下根本没路。同行的驴友说,这就是山上的排洪道。大石头小石头七零八落,必须小心谨慎。

由于山路崎岖陡峭,只顾看脚下了,偶尔抬头看周围,山峦叠翠,白云缭绕,不断有擎天柱高耸云天,山花烂漫,风景独好。

明代阮旻锡《燕山纪游》这样描述银山:“两旁如削,下临万仞,不可凝视。”望宝川一带都是冰湖石林地貌,石柱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地质专家在这里还首次发现了重要地质遗迹:冰川飘砾物和冰臼。这种冰臼现象的出现,是冰川融水以滴水石穿的方式冲蚀下方基石形成的。此外,在望宝川一带分布的石英二长花岗岩中,还发现了十分罕见的古岩浆流动过程中产生的遗迹——岩浆流动构造遗迹。

翻过一道山,越过一道岭,我们进入苍松翠柏、云霞萦绕的山间美景。大约11点半,终于登上了顶峰。往南眺望,群山缭绕,一览众山小,空气沁人心脾,喊一声,回声阵阵,登山的疲劳瞬间一扫而光。此时不断有上山的游人,一问才知道,我们来到了国家4A级景区“银山塔林风景区”。景区有前、中、后三座主峰,中峰“独出云霄”最高,海拔达726.81米。

流连塔林:探寻高僧说法处,银山宝塔数不清

在山顶平台吃完午餐,我们下山,开始探寻塔林古迹。下山的路是景区山道,拾级而下,缓缓而行,沿途能看到散落在密林深处的砖塔,有的布满苔藓,有的砖瓦零落……

再往下走,遇上“说法台”。查资料发现:这是“邓隐峰说法台”。当时心里一惊,因为在冯学成先生的《禅说庄子》中,他曾多次提到著名禅师邓隐峰的故事,印象颇为深刻。《帝京景物略》有这样的记载:“唐邓隐峰禅师,修于此山,道成此山”,“峰下石岩,隐峰晏坐处;岩下石如台,隐峰说法台。”“此山”即指银山。说法台又作诵经台。

约1200年前,邓隐峰以银山为道场,这里的一石一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惜今天已遗迹难寻,唯有银山峰下石岩尚存,石岩上刻有一个大大的“佛”字,岩石前还依稀可见当年柱础石等古建筑的痕迹。

“秋山面面翠屏回,孤石支撑说法台。想见高僧开口处,峰峰曾与点头来。”这是明代大儒唐顺之所作的《银山说法台》,说的是唐代禅宗高僧邓隐峰在银山说法,点化群峰的故事。继唐代邓隐峰之后,来银山讲经说法的高僧还有很多。这也是银山塔林形成的原因。

再往下走是古佛岩,银山古迹之一。清代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和清光绪《昌平州志》均有记载,岩石上至今留有古人的镌刻和佛像。

当我在心里无数次念叨“说好的塔林呢”,原来要下得山来,才见“宝塔”真容。

银山塔林为辽金时代名寺法华寺高僧的墓塔。据考证,这是中国辽金时代的寺院云集之处,当时有大小寺院庵堂72所,法华寺就是其中最大一座。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墓塔7座,其中金代5座,元代2座,今日统称银山塔林。

我坐在一棵结满核桃大树下的石凳上,远远地望着威严伫立的塔林,那一刻的感觉就是——一路跋山涉水,仅这一眼,就值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村的名字叫“望宝川”了。过去有句俗语叫做“银山宝塔数不清”。

此时,头顶的蓝天白云,渐渐密集成阴云密布。当时我最想的是,就这样坐在那里,看一场塔林日落。可是要下雨了,于是赶紧起身,一座座塔地匆匆观赏。

塔林中心区伫立的金代所建5塔形制相同,皆为密檐式砖塔,高20-30米,外形高大挺拔,塔身细部均有精细雕饰。整个塔身细看均匀布满精细的花纹和小雕像,远看峻秀挺拔,近观精美绝伦,让人不由得感叹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元代2塔则比较小巧,一个是密檐式塔,另一个为密檐阁式与覆钵式相结合。

据说银山塔林还是很多影视剧的取景地,《箭士柳白猿》结尾的塔林大战就是取景于此,还有由赵文卓出演的《霍元甲》里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塔林大战。

匆忙欣赏完塔林,此刻已是乌云压顶,暴风雨就要来了。我们急急忙忙往出口走,还没跑多远,山雨劈头盖脸迎面而来。路边树上的板栗,个个刺毛张开,在雨中欢快地旋转、跳跃……

在公园门口的长廊里避雨,看暴雨如注从廊檐上飞流直下;密集的雨点打在路面上,溅起水花朵朵,也带来一道道紫色的彩虹……回想这一天,爬了山,看了塔林,还遇上一场吉祥雨。美好的夏日,最美不过一场午后喜雨。

其实,如果仅是走过、看过就放过,如果不写这篇游记,我跟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到此一游”。而当我坐下来翻看查找资料、回味旅程中的山山水水和历史典故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望宝川”啊。

“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有时候,风景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总是想着要去远方。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银山塔林:峰峰曾与点头来

邓隐峰与银山

2018-09-17 23:06 昌平故事
我要反馈

秋山面面翠屏回,孤石支撑说法台。想见高僧开口处,峰峰曾与点头来。

这首诗是明代大儒唐顺之所作的《银山说法台》,说的是唐代禅宗高僧邓隐峰在银山说法,点化群峰的故事。


邓隐峰是何许人也?据宋朝普济和尚《五灯会元》和明朝朱时恩《佛祖纲目》记载,这位隐峰禅师,俗姓邓,是建州邵武,即今福建省邵武市人,约生活于中唐时代,生卒年不详。据说,邓隐峰年少时狂顽不慧,父母听任他出家为僧,他曾向结庵于南岳衡山的石头和尚希迁问道,希迁回答“我亦不合道”。后邓隐峰离开希迁,游学四方,直到遇到马祖,始得彻悟。

马祖,法名道一,是六祖慧能高足怀让的弟子。马祖侍奉怀让十年,密受心印,聚徒传法,有徒弟139人,各为一方宗主,邓隐峰即为承其衣钵者之一。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祖堂集》卷十五,以及北宋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卷二十一、道原所撰的《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邓隐峰的传记。关于他的一些故事,至今在昌平银山还能寻到一些遗迹。

银山,昌平名山之一,因冬季“冰雪层积,色白如银”而得名。早在唐、辽时代,银山就是佛教名刹所在地,与镇江金山齐名,有“南金北银”之说。明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明阮旻锡《燕山纪游》等古籍这样描述银山:“两旁如削,下临万仞,不可凝视。”按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和《康熙昌平州志》所载,唐代高僧邓隐峰的藏修之所或在今银山法华寺故址处。约1200年前,邓隐峰以银山为道场,在此演法修行,这里的一石一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帝京景物略》还有这样的记载:“唐邓隐峰禅师,修于此山,道成此山”,“峰下石岩,隐峰晏坐处;岩下石如台,隐峰说法台。”“此山”即指银山。说法台又作诵经台。到了金大定六年(1166年),朝廷在法华寺立一座石碑,上面刻有邓隐峰“银山十咏”。明朝时,银山岭边还可见古松一株,“曲如椸枷”,相传为邓隐峰挂衣树。可惜今天已遗迹难寻,唯有银山峰下石岩尚存,石岩上刻有一个大大的“佛”字,岩石前还依稀可见当年柱础石等建筑的痕迹。

邓隐峰虽为一代高僧,但一生放荡不羁,行为怪诞,而且法力非凡。对于他的武功,还有近似于神话的描写,其中最有怪诞色彩的是关于他“飞锡解军”的故事。据《佛祖纲目》等书记载,邓隐峰“冬居衡岳,夏止清凉”,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他从湖南衡山前往山西五台山,经过淮西时,正遇唐军讨伐叛军吴元济,两军鏖兵方胜,死伤横野。

当时的唐朝,弱干强枝,各地节度使拥兵割据,战乱频仍。邓隐峰遇此战乱,自不能置之不理。他说:“吾当少解其患”,遂将锡杖抛向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竟然和他们梦中景象相符,遂息兵止争。宋代高僧西岩了惠禅师有《邓隐峰赞》,以纪念此事,“金锡一震,虚空退听。百万雄兵,难破此阵。一时游戏神通,未免旁观者哂。”


雄兵虽退,但邓隐峰在众人面前泄露机宜,成为“惑众”之人。为了忏悔,他在五台山金刚窟前“倒立而化”,成为历代高僧中倒着死去的第一人。《清凉山志》说他“飞锡解军,倒化于北台,妹尼立塔”。北台为五台山之最高台,邓隐峰即圆寂于此。邓隐峰的妹妹也是出家人,隐峰死后,其妹将其灵骨焚化,取其舍利,收存在“隐峰塔”中。约六七百年后,明代镇澄大师写诗道:

大士曾参马祖禅,陵空一锡五台还。衣裳本自无颠倒,却笑庸流见未圆。

继唐代邓隐峰之后,来银山讲经说法的高僧还有很多。辽寿昌年间(1095年—1101年)满公禅师来此托钵传法。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5年),云门宗名僧、金朝国师海慧在此建寺授徒。此后,名僧晦堂、懿行、虚静、圆通等都曾先后云游至此,演法传教。据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的碑文记载,当时银山的常住僧众已达五百余人。而邓隐峰,可以说是最早藏修于此的高僧之一。到了宋元时期,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雪岩祖钦禅师,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日本僧人印原禅师,也曾先后 “撞入银山铁壁”,“超然领解”而去。

 

 

尉迟敬德像

有僧即有寺。据传说,早在唐代初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尉迟敬德就督监其子在银山建有佛严寺,寺内佛殿僧舍70余间,是当时北京地区最大的寺院之一。自唐以降,银山又先后建有华严寺、大延圣寺(明代重修后改名“法华寺”)、宝岩寺、铁壁寺等寺院。金、元、明、清四代,银山更相继建成众多僧人墓塔,形成了“寺中有塔,塔中有寺”的独特景致,在民间更有“银山宝塔数不清”之说。但由于时代久远,今天的银山塔寺多已失修坍毁。

 

 

修缮中的懿行塔,来源《昌平图鉴》

据《昌平县志》载,1941年法华禅寺及附近寺庙被日军拆毁,到昌平县解放前,寺庙建筑已全部不存。目前,银山保存下来的能够看到塔形的塔仅有十八座,分别修建于金、元、明、清等时期,构成了今天银山塔林的景观。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这是邓隐峰禅师一生留下的唯一一首偈颂。我们只能从他的遗作中,去追寻那段逝去的传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