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百味,活出草木真味

(2019-07-02 09:38:15)
标签:

存在比拥有更幸福

谈茶论道

文化

分类: 活@姿态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from 《我在》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5Vg36wkL_7cJU.jpg 

高考结束后的6月9日,在茶学专家徐亚和老师的微信上,看到他发的一组2019高考作文题——浙江卷下是《品茶品味品人生》;上海卷下是《茶酒论》;江苏卷下是《茶是会说话的水》;而天津卷下是《茶器盖碗,天地人和》……

于是上网翻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果然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寻找“中国味”,而江苏卷也是借“味”说理……

这让我回想起6月6日端午假期,在重庆解放碑被称作“民主之家”的特园书房,我与徐老师的那场跨界对话。

感谢重庆抱璞斋的秋秋,跨界攒局。本来我是参加央视《乡约》栏目的录制,在重庆万盛区,秋秋突发奇想,把徐亚和老师从昆明请来,就这样有了这场“端午茶会”。

“这是一场关于茶的跨界对话,从文学到科学,从历史到人文,从心理学到美学,亦庄亦谐,妙语珠连,让我们体验了一场回味无穷的‘茶之旅’。”这是重庆蜜当天的现场描述。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nSecNHPB_2f5O.jpg


http://image2.135editor.com/cache/remote/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naWYvN1FSVHZrSzJxQzRhRmU2RTBpY0E1N2JCWFg4OTRaR3VlakJQYVUxaWJMbFZ5dnNoWEJ5b2lhWWRkcXVoVTVWOTJIQjZJenJwOW9nT0JhQ2JuZ2hQTVJrYVEvMD93eF9mbXQ9Z2lm茶门两扇,让我们“喝茶去”

实话说,在访谈之前,我是有些顾虑的,虽然自己喝茶有几年了,但是基本还是茶界小白一个。而徐亚和老师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茶学专家。还好徐老师也是茶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可以从文化入手。

 果然徐老师开场白就打消了我的顾虑。他说:“认识茶有两扇门,茶科学和茶文化。茶科学讲唯物、逻辑,而茶文化是意象思维,是非理性、非物质、非逻辑的。”

我恰恰是后者。在我此行随身携带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里,作者用古典与浪漫这样的分类。

如果茶科学是理性之门,是“懂茶”,了解茶的来龙去脉,比如茶树种植、茶叶成分以及研制工艺等等;那么茶文化就是感性之门,由“品茶”开始,体会禅茶一味,即喝茶的同时,更多的是体味人生。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tAueyb4a_pEJL.jpg


比如徐老师说:“泡茶,第一出来的会是苦味,苦味物质主要是碱类,包含咖啡碱、氨茶碱、可可碱及部分花青素和苦味氨基酸;第二出来的是涩味,涩味是茶多酚主导下形成的涩味物质起的作用,尤其是茶多酚中儿茶素里面的酯型儿茶素,具强烈苦涩味,收敛性很强;第三出来的是酸味,酸味是溶于茶汤中的各种有机酸在起作用,尤其是茶汤的ph值低于5.5,会有明显酸味;第四出来的是甜味,甜味主要是茶叶中所含各种糖分物质,其中包含了单糖、寡糖、多糖等。单糖和双糖是构成茶叶可溶性糖份的主要来源。可惜很多人还没尝到甜味,就放弃了喝茶……”


这不就是人生道理,“先苦后甜”“坚持就是胜利”吗?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LvkmI2Bu_drCe.jpg

http://image2.135editor.com/cache/remote/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naWYvN1FSVHZrSzJxQzRhRmU2RTBpY0E1N2JCWFg4OTRaR3VlakJQYVUxaWJMbFZ5dnNoWEJ5b2lhWWRkcXVoVTVWOTJIQjZJenJwOW9nT0JhQ2JuZ2hQTVJrYVEvMD93eF9mbXQ9Z2lm咖啡是“为学日益”,茶是“为道日损”

在现场我分享了自己的喝茶心得。

我说茶于我是“为道日损”的过程,即做减法的过程。45岁之前,我是一个咖啡爱好者。直到现在,每天早晨8点,一杯咖啡打开新的一天。咖啡就像一针强心剂,让我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伴随我追求更多更高更好。


实话说,45岁之前,我是一个不会放松的人,心理焦虑严重。而45岁之后,随着《道德经》的学习,我开始放慢脚步,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一味地赶路。


老子《道德经》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我看来基本描述出了我们的人生轨迹。即前半生,我们处于“为学日益”的阶段,求学求职求发展;后半生,我们要“为道日损”,即放慢脚步,放下自我,踏上探索内在之路。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QjRvwmHT_9fJC.jpg


“为道日损”,这“损”就表现在——我们不再把外在物质的追求与功成名就当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是更关注心灵的成长。表面上看,的确给人一种“不思进取”的感觉,但是在这“日损”的背后,却是内在道德能量的“日益”增长。


其实,人生不过“加减”二字。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在有限的人生里“快马加鞭”,大多数人喜欢并且习惯为人生做“加法”,甚至渴望做“乘法”。这样从小到大我们都活在“加速度”之中,活在“比较级”里——有了Good,必须Better,却最终看不到Best在哪里,以至于身心疲惫不堪。


而茶,告诉我们:STOP!你要放下,你要放松,你要活在当下。如果说,咖啡是“有”,是拿起,那么茶就是“无”,是放下。

如今,茶已然成了我人生后半场的日常“道具”。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XW5Xduey_3LG5.jpg

http://image2.135editor.com/cache/remote/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naWYvN1FSVHZrSzJxQzRhRmU2RTBpY0E1N2JCWFg4OTRaR3VlakJQYVUxaWJMbFZ5dnNoWEJ5b2lhWWRkcXVoVTVWOTJIQjZJenJwOW9nT0JhQ2JuZ2hQTVJrYVEvMD93eF9mbXQ9Z2lm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三性和谐才幸福

“茶”字怎么写?人在草木间。

这几年我一直在学习冯学成先生的《禅说庄子》,其中他不断强调:人有三性,社会性、自然性和精神性,三性和谐发展才是美满人生。


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压力与困惑,大多源于过多地强调了社会性,即追求物质财富、功名利禄,而忘记了“道法自然”,即对自己的自然性与精神性的呵护与成长。


 喝茶,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提醒我们,与自然(土地、阳光、雨露等一切自然生物与现象)以及自己的自然性链接。

如果人的社会性是“生存”的标配,那么自然性可以说是“生活”的标配,而精神性(人生信仰)就是“幸福”的标配了。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MwADhByr_YhOx.jpg

正如徐老师说,茶文化其实是一种心态的文化。


“我们老祖先提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八件事,茶为什么放在最后?解决了油盐柴米酱醋琐事后,立起的该是茶!


茶对于中华民族犹如图腾一般的存在,茶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古时候人们伤风感冒、拉肚子,都会运用茶疗来缓解症状,在科学不昌明的过去,茶是人们的守护神。


今天,茶及茶文化的推广普及,对中国广大的青少年非常重要,应该先培养起与茶有关的美学思维,让茶作为一种普通饮料在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Thr2qjWT_kw57.jpg


《茶器盖碗,天地人和》一文中写到:

“有一种器,不为时间所腐蚀,流芳百世,皆因器中所蕴藏的朴素之道。茶器盖碗,谓之‘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


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谓人。小小盖碗,便蕴含了‘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朴实道理。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https://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388/3887060/201906/qjWsHPfu_wUcy.jpg

日本畅销书作家春上村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据说书名灵感来自于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那么,当我们谈论喝茶时,我们又在谈论些什么?也许就是过好这宝贵一生的学问与艺术。

人生百味,愿我们都活出草木真味。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gif/GB02BDmSkzTgbzXe9uYKhjWicIY9t0SicdzMNwavwS6yHv0EobDgeTZJ6nXQSbJqHMnDj7cyWNZibib3xCIg7LTKzw/640?wx_fmt=gif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GB02BDmSkzTgbzXe9uYKhjWicIY9t0SicdBLCVsOYOYG9xPVNX40WCDlrPeZexQw3uxp3ZIPyicbI5MubgbHMhCTw/640?wx_fmt=jpeg



胡杨,就职于中国妇女报。生于新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注女性成长、婚姻情感。

已出版《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告别女子伤学院——亲爱的,就是要幸福》《遇见好命的自己》《感情经济学》《成品女人DNA》《姿态穿在身》等。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GB02BDmSkzTgbzXe9uYKhjWicIY9t0SicdgA2DDBFZRgibb4oFez8qu6tlcGNd6A9dLicvtfvGWXMDdaMa3D9uGlNA/640?wx_fmt=jpeg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png/GB02BDmSkzQMS5hqkib4pHNdQy4aoXviaic2qe2qqqzcUh6d9xEU9dYRmKrxiagzk1seubepKqx88RDUZsZwp4OpLw/640?wx_fmt=p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6月再见
后一篇:小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