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游:从“心”出发,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2019-01-31 15:44:03)

仙游:从“心”出发,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从“心”出发,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编者按

有一种年,叫小时候的年。那时有邻里之间的互相问候,有亲朋之间的拜年祝福,也有熬夜守岁时的欢声笑语。灯笼、鞭炮、春联、窗花、福字、新衣、压岁钱、笑脸,一样都不能少。从年货的制备,到年夜饭的烹煮,从窗花的裁剪,到对联的粘贴,每一项每一环里,都充满了新年的仪式感。

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尤其是城市生活久了,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年节越近,人心越来越慌张焦虑,有的人甚至害怕过年……是年变了吗?不,是我们不够用心了。用“心”过的,才叫年。

春节将至,无论是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是全家出去旅行,甚至是宅在家里——让我们从“心”出发,细细寻找年的味道。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话家事叙亲情,这才叫过年,才叫团圆、完美。

 

 

http://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0190130e543341adcfe41779bd328b45a15627c.jpg

 

http://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0190130af270534daf94dcda4aff81e8b33b8e7.jpg

http://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01901309b887e4225824e8ca7bd6b1b9dc07b20.jpg

 

http://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01901307b6920fd309b42a39771e4e7f7064eac.jpg

http://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0190130e85457e2c6cd4d4a974f8288f50ead53.jpg

大年初一,我们奔向一直向往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寻找消失的“年味”。这里的春节,从农历腊月十六日的尾牙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扫巡,腊月二十七做红团,腊月二十八贴白额联,腊月三十暝(莆田人对除夕的俗称),辞年……过年一直要到正月的最后一天才结束,这大概是全国最长的春节了。这几天我们体验了最隆重的春节仪式以及最浓厚的年味儿。

在仙游体验最浓“年味”的春节

中国妇女报 中国女网记者 胡杨 文/摄

有些地方,你听到地名就想去探个究竟,仙游便是。仙游二字,感觉应该与神仙游历有关,经查果真来源于“何氏九仙云游”的传说。而这些年,“仙作”亦有与京作、苏作、广作三大红木家具流派并驾齐驱之势。

其实,在去仙游之前我已经“饱览”了妹妹、妹夫拍的乡野风光及其淳朴民风,尤其是那里的春节“年味”,更是浓得化不开,别具特色。

大年初一:去仙游寻找消失的“年味”

狗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三口从北京出发,奔向我一直向往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寻找消失的“年味”。那也是在厦门生活的我小姑子的婆家。

我曾吃过小姑子寄来的她婆婆亲手制作的春节“贡品”白糕、红团。尤其是红团,第一眼就把我征服了。吃着那冒着蒸汽的一大锅圆墩墩的红团时,喜气仿佛从千里之外的汾阳村直接扑面而来。

看了那么多原乡风景,吃了多年的爱心快递,就特别想见见那一方土、那一方人。适逢去年妹妹、妹夫“50大寿”,遂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去仙游过年。

“做大寿”是仙游的春节风俗之一,大年初三家家户户都要给五十岁以上逢十整数的“老人”贺寿,要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请的客人越多越风光。

在历史上,福建莆田是北方汉民迁入福建的重要聚居地。上千年来,中原文化与闽越习俗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春节民俗。这里的春节,从农历腊月十六日的尾牙就开始了,商家召集员工聚餐,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腊月二十四扫巡,就是扫尘、扫除;腊月二十七做红团;腊月二十八贴白额联;腊月三十暝(莆田人对除夕的俗称),辞年……过年一直要到正月的最后一天才结束,这大概是全国最长的春节了。

汾阳村:此岸青山书院,彼岸蜚乌宫

妹夫家在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沿街的三层楼房,从三楼的阳台看出去就是田野与远山。汾阳村李姓人口占全村的70%,是明代监察御史李鼐的故里。从寒冷的北京到“春天里”的仙游,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况且这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幅陶渊明《归园田居》里岁月静好的田园图。

春节时路边的山茶花开得正好,沿路左行不远就是青山书院,书院外有一石碑,上有“皇明”题刻。后查证石碑主人为明朝重臣李心溪,立牌时间为明朝万历年间(1603年)。

顺着乡道我来到了蜚乌宫,有蜚乌溪在宫前流过。蜚乌宫主祀妈祖,始建于明代,1987年重建扩容,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植于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树高二十多米,巍巍壮观,苍翠成荫。

继续漫步乡间小路,就来到了蜚乌古街。窄窄的街道,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如今这里已是人去街空,只有紧闭的门板上贴的春联——红色春联上竟贴着一条白色。

原来这也是仙游的风俗。腊月二十八贴白额联,也叫“白头联”,即红纸上面有一截白纸头。这是全国少见的习俗,与明朝倭寇侵占兴化府城时,幸存的人们在重生之余表示哀痛的历史有关。

远在宋明时期,蜚乌溪旁就形成了蜚乌街,直至民国时期,这里的客栈仍然夜夜爆满,海鲜干货、农产品、山货丰富多样,以致于蜚乌的名声远远盖过汾阳,至今汾阳人在向外人介绍汾阳时仍要加上蜚乌二字。

第二天早晨我们出门右行,经过一座小桥,看过几排民居,从汾阳水电站沿着盘山公路边走边拍,上行至虎垄村,对面就是著名的老鹰岩。我们一行5人走山路,途径南山水电站,终于攀上了老鹰岩。

作为农业大县,仙游县农村还保留着农耕时代的各种产物和生活习俗。行走乡间,从一座座保护完整的古民居中,仍能让人感受到农耕时代这里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后来我们还专程参观了座落于盖尾镇东部的前连村古民居,这是一个19座占地20多万平方米、较完整保存着清代风貌的大型古民居群。这片以“丁”字形格局排列的古民居群,堪称中国南方红砖文化的典型代表。

以“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著称的仙游,在久远的历史中,产生了形态多样、特点明显的古建筑景观。仙游古民居的大厝形制,外观以“红砖瓦、悬山顶、双坡面、燕尾脊”为主要特色,这是农耕社会生存环境、家族利益及传统文化的产物。据初步调查,全县共有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民居151处和382处古建筑。

在妹夫家过年的那几天,我们转山转水转村庄,饱览了看不够的乡野风光、风景名胜及古建筑群。妹妹还带我“走基层”——拜访了汾阳村89岁的老婆婆陈连歌,欣赏她的刺绣作品及家里的老家具,她可是以前汾阳村的妇女主任。

仙游年俗:做大岁,吃红团,做年糕,食海鲜卤面

过年许多地方的风俗是大年初二回娘家,可是在仙游,正月初二这一天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因为这一天是仙游习俗中的“探亡日”。这一特有的习俗和过年贴白头春联,与初四、初五“做大岁”一样,都源于曾经的那段惨痛历史:

明嘉靖41年(公元1562年)农历11月29日,倭寇攻陷莆、仙两城,残杀平民,百姓纷纷进山避难。两个月后,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百姓才回来收殓亲人的遗骸,民间相约,将正月初二定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又因逃难错过了除夕夜做岁,莆田决定在初四、仙游在初五补过大年,称为“做大岁”。

大年初三一大早,妹妹的公公就挑回两只大木箱,里面装的都是“拜天公”仪式所需的物品。上午7、8个身穿长袍马褂的老乡来到家里,他们有写有画,念念有词。桌椅板凳摆起来,祭祀的贡品纷纷端上来,猪头、羊头、红团、白糕、油炸豆腐、茶、烟、酒等等几十种祭品,满满当当,然后鸣锣开唱。家里的小辈排队,按指示不断地跪拜……“拜天公”程序一套走下来,足足要花好4、5个小时。

初四“做大寿”,妹夫家一楼大门敞开,摆起了酒席,乡里乡亲、同学同事来喝酒祝寿。听妹夫说,因为这一天村里很多家都做寿,村干部会分派谁去谁家,以免发生矛盾。

仙游人十分擅长制作美食,特别是过年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既是日常饮食又可作祭祀之用。而这些美食也多数是用悠久的时光熬、煎、焖、捣出来的。

我最爱的就是红团。“有红团的年,才是莆田的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红团,有“团”有“圆”,意蕴着团团圆圆,大吉大利。

莆仙的美食文化总是打上传统烙印。过年喜庆、做寿,要制作红团,红代表红红火火;白色,冷峻肃穆,象征悼念,多数是用来做祭品的。

年糕,仙游人称为“薏粿”,逢年过节必不可少;还有,仙游春节必吃美食之卤面,尤以海鲜卤面盛名……

在莆仙方言中,客人是倒过来说的,叫“人客”,这样的语序无意中把客人当亲人看,而不是当作客气的“客”。

妹妹的公公婆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对勤劳憨厚的老人,过年期间都没有上桌吃过一次饭。饭做好了,都是孩子们坐桌。我试图请二老坐下来一起吃饭,他们都婉拒了。所以在仙游过年的那几天,我看到的是公公挑着重担的身影,佝偻着腰;婆婆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默默无语;以及初五“做大岁”的夜晚,二老在门前点起柴火、双双被烈火映红的侧影……

大年初六,我们一家三口与妹妹一家告别仙游,踏上回厦门的路程。当时我发微信道:“本次线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今天回厦门。蒙蒙细雨中告别仙游,这几天我们体验了最隆重的春节仪式以及最浓厚的年味儿。那个炊烟升起的地方叫仙游……”

转眼一年过去了,春节又来了。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准备原地不动。在河南老家的老妈说:“你们还没有好好在北京过过年吧?今年就安安生生在北京好好过年吧。”

其实,无论是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是全家出去旅行,甚至是宅在家里——只要与家人在一起,用“心”过的,那才叫“年”!

仙游:从“心”出发,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2019年1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