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朋友圈:数一数被老苏刷过屏的人

标签:
苏东坡 |
苏东坡的朋友圈:数一数被老苏刷过屏的人
典藏ARTCO2018-08-11 10:00
宋代士官文人交游之风盛行,作为“宋四家”之一的苏轼,由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养修为及他在政坛和文坛的地位,而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通过查阅苏轼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的朋友遍布社会各行各业。本文试梳理苏轼的交游圈,简述苏轼与他朋友的故事。
师徒之谊
苏轼自幼受母亲程氏教导,七岁时已会读书,十岁能写文。苏轼与其弟苏辙受张方平的推荐,赴京应举。嘉裕二年(1057),21岁的苏轼与苏辙同时考取了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与梅尧臣。苏轼撰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文风与见解让两位主考官大为称赞,但欧阳修误认为此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苏轼得了第二名。古代科举讲究师生之谊,即考中进士之人必须拜主考官为师,因此苏轼顺理成章地成为欧阳修的门生。亦师亦友的欧阳修,多次在宋仁宗面前提携苏轼,并且极为称赞他的豪迈与创新,曾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行书《苏轼致季常尺牍》,局部,宋,27.6×45.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苏轼在文学上成就的显现,他也提携了不少人才,最出名的要数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学士。他曾言:“如黄庭 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可见,苏轼十分注重培养后辈,并相待如友。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局部,宋,纸本,33×72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师生间的调侃
苏轼闲来无事与黄庭坚讨论起书法。他点评黄庭坚的书法,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反唇相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说罢,师徒二人哈哈大笑。([宋]曾敏行撰《独醒杂志》)
苏轼与黄庭坚师生二人,用诙谐的语句一针见血地点评出二人书法的特点,妙不可言。苏轼书法的特点的确是肥腴、扁平,曾有人挑剔他书“太肥”,讥为“墨猪”,他驳斥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同时也提出“余书如绵裹铁”,以对自己书法外柔内刚的特征作一说明。而黄庭坚为人倔强孤傲,因此他书法线条古拙直拗,长线短笔,形成自己独特的“辐射体”。有时看起来,的确像树上的蛇,高远微妙。
官场同僚
在北宋时期,由于党派之争,牺牲了许多政坛才子,而苏轼就是新党和旧党之争的牺牲者。后来他又经历著名的“乌台诗案”,也使一些友人和政治盟友因救他而受牵连,例如王巩被发配到西北苦寒之地;张方平、范镇等为营救入狱的苏轼,都被处罚铜20斤。当时与苏轼政见不合的王安石,因误用小人,在政坛上遭受两次罢相,后隐居于金陵(现南京),苏轼曾不计前嫌主动拜访他,在金陵停留数日,他们饮酒赋诗,游历金陵的名山河川,一笑泯恩仇。
莫逆之交
作为宋代文坛盟主的苏轼,亦交游于文人圈,文同(1018—1079,字与可)、王诜(1048—1104后,字晋卿)、米芾(1051—1107)、李公麟(1049—1106)等皆为圈内挚友,他们多爱赋诗、作画,陶醉在艺术氛围之中。文同与苏轼为表兄弟,二人皆爱竹,时常探讨画墨竹的方法,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即有追忆文同画竹之论。文同曾说:“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而苏轼在《题文与可墨竹》一诗中亦有“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的回应,足以说明文、苏二人友情之深切。
文同,《墨竹图》,宋,绢本,131.6×10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另一位好友李公麟,为官初期便在安徽桐城的龙眠山购置一处庄园,并且效仿王维《辋川图》,绘制了《龙眠山庄图》,邀请苏轼、苏辙兄弟为此画作了图记与咏诗。苏轼也曾在题李公麟以杜甫诗意画《憩寂图》时,戏言道:“前世图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宋,日本私人收藏
苏轼与米芾、王诜在书画收藏上亦有共同爱好。据史料记载,苏轼曾将36件画轴交与王诜,请他帮忙装裱,物料与工钱王诜主动帮其支付;王诜也曾请苏轼为韩幹六轴《画马图》作题跋。而米芾在《画史》中亦有记载与苏轼、王诜间交换收藏画作、砚石的逸事。虽然都是琐碎的小事居多,但这种生活之趣,也体现出苏轼在与友人交往中的真性情。
王诜,《烟江叠嶂图》卷,宋,绢本,45.2×1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方外之人
苏轼每到一地都要走访名山古刹,与僧道参研佛学、道学,所以他还结交了不少佛道之人,如诗僧道潜(1043—1106,字参寥子)、惠勤、佛印和尚、维琳方丈、道士乔仝等。其中道潜与苏轼的交往最为密切,可称苏轼最知心的方外之友。佛印和尚则是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做官期间所结识的挚友,二人经常诗文往来,亦有许多逸事流传至今。而在苏轼晚年病重之时,维琳方丈常赶赴常州探视、陪伴,两人犹论今世来生,直至苏轼病逝。
两度出家的道潜
北宋由于党派之争,新党为打击苏轼,其友人也受到了牵连。道潜原法号为参寥子,绍圣三年(1096),苏轼改其名为“道潜”,就被新党头目吕惠卿的弟弟、浙东转运使吕温卿,以此为罪勒令道潜还俗,并给予“编管兖州”(今属山东)的处罚。因北宋僧尼的名额由朝廷掌控,即“度牒”制度,所以出家为僧并非易事,而勒令还俗,则是重罚。道潜本是方外之人,还受到通常只有官吏才能得到的“编管”的处分,可见敌对政党为打击苏轼之不择手段。苏轼闻讯后,极为内疚,曾委托在京任职的亲戚黄寔照应道潜。后经曾布(1036—1107)的帮助,道潜才得以再次出家。虽因与苏轼交往才遭受此罪,但道潜从未因此改变对苏轼的情谊。
文清宁
图本刊资料室
向苏东坡学什么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
苏轼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
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逐渐开始名扬天下。到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不同于现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地遍布盐碱地,饮水都是困难。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
期间,苏轼写下两首绝命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案发以后,弟弟苏辙在兄入狱期间,连连上表皇帝,欲解除在身之官以赎兄罪。当时已退休在家的大臣张方平痛心不已,写了一封亲笔信,派儿子张恕连夜进京营救。甚至往日的政敌王安石,上书皇帝,为苏轼说情。
被关了一百三十多天后,苏轼释放出狱。死里逃生后,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摔落的理想,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苏轼来到黄州。
从此,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黄州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苏轼便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自封“东坡居士”。并在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东坡居士”。
来拜访的朋友更是络绎不绝,道士杨世昌、同乡巢谷、诗僧参寥、画家米芾、琴师崔闲、开酒坊的潘丙、卖草药的郭遘……苏轼就这样在黄州过起神仙般的小日子:“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从此,前半生的苏轼,化茧成了苏东坡。
卢梭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就是劳动锻炼,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回归田园,在劳动后,心情会变得愉悦。
一天,苏轼与几个朋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急雨,众人都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只有苏轼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过后,苏轼写下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就是这么来的。以至于后来离开黄州时,他的禅坐功夫已相当了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四句话就像宿命一样,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前半生,学苏轼,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得“超脱”;学习他的做事哲学,可得“负责”。
后半生,学苏东坡,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