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摘

(2018-05-04 15:44:38)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摘


 p2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到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沉印在你的脑海中。

p4 我们经常这么骑,后来才明白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乡间小路和一般的干道迥然不同,就连沿线居住的居民的生活步调和个性也不一样。他们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本地,所以可以很悠闲地和你寒暄问候、谈天说地,那感觉好极了。反而是那些早就搬到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子子孙孙迷失了,忘记了这种情怀。


p23 那架收音机是一条线索,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是没有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只不过是玩弄几把扳手罢了。如果你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或许会更愉快一些。
他们动作的速度是另一条线索,他们把东西到处丢,而且也不记得丢在哪里。如果你不反省一番,你就不知道这样做往往会浪费时间,而且成效不佳——也就是说需要花更多的钱。
   但是最重要的线索似乎是他们脸上的表情。然而实在很难解释,虽然他们看起来很随和,友善,轻松自在,但是却没有投入工作之中,他们就像旁观者一样,你会觉得他们只是在那儿晃来晃去,然后接过别人递给他们的扳手。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不会说:“我是师傅”。一旦到了下午五点,八个小时一满,你知道他们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即刻离开,然后可能地不去想他们的工作。在这一方面,他们与约翰和思微雅一样,虽然想运用科技的成果,但是却不愿和它发生任何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的确有关系,但是他们都没有投身其中,而保持冷淡疏离的态度,他们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关心它。

p24 人们认为关心自己所做的事一点都不重要,要么就视多为理所当然。

p25 在这次旅行当中,我想应该注意这一点,更深入地研究,看看是否能够了解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进而了解20世纪的人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并不想仓促行事,因为仓促本身就是20世纪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所以我才想慢慢来,用我找到被剪短了的销子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发现原因,这样才能仔细而且透彻地进行这件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p32 而科学家所面临的矛盾是心。心既非物,也没有能量,但是他们并不能否认心存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之中。逻辑存在于心中,数字也只存在于心中。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p32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

p41 我想你可以称之为个性,每个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一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这个个性常会改变,多会变得更糟,但常常也会变得出人意料地好,培养这种车子的个性正是维修保养的真正目的。

p50 我从理智,知识的角度去看修理把手的问题,其中牵涉到金属的所有科学上的我。而约翰却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待它。我是从内涵着手,而他却是从物的表象开始。我看到的是这个铝片的意义,而他看到的却是这个铝片的外观。所以,如果你只看到铝片的外表,当然会沮丧,谁会喜欢在一台新买的摩托车上安装废铝片呢?

p64 我想要谈的是基本形式世界的基本形式。
要谈论这个,我们首先要使用二分法。我想把人类的只是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
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

p65 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和科学相对的艺术往往就是很浪漫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理性或是法则,而是依赖于感情,直觉和美学。在北欧的文化当中,浪漫往往和女性有关,但这并不是必然的现象。相对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的法则——它们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在欧洲的文化当中主要与男性有关,同时科学,法律,医药等各学科都受到了古典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大部分的女性来说毫无吸引力。所以虽然骑摩托车旅行是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维修、保养摩托车却全然是古典的行为。

古典的风格往往直截了当而且完全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有严谨的比例,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引发别人情绪上的波动,而是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所以它的风格并不自然也不自然,反而要求的是规规矩矩,所有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下,而它的价值标准在于控制技巧的高低。

p66 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整合两者,因为这两者之间根本找不到交会点。

p69 首先我们发现前面所记叙的这一段文字有一个特点,你必须先压制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无法读下去,它是一个比沟里的死水还要沉闷的东西,你会读到化油器,齿轮,压缩机等等,以及活塞,火花塞,进气等等,如果从浪漫的角度来看就会觉得非常沉闷,丑陋而且十分笨拙,浪漫的人很少能突破这一点。

p73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这些不断变化的形状、被太阳照得灼热的山坡、发动机的声音、节流阀的运作,每一块岩石、野草和篱笆,还有路旁的碎片——你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它们,除非出现某些奇特的或是我们容易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而且把它们记住。这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一旦我们手中握着这把沙子,也就是我们选择出来认知的世界,接下来就要开始分辨。这就是那把刀子。


古典的认知法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沙堆以及分类法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浪漫的认知则是针对分类之前的那把沙子。它们彼此互不相容,但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现在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如何把这两者融合为一,却不伤害到彼此,这种认知法不会拒绝分类,也不会拒绝不分类。这种认知法就是直接把重点放在沙子的来源,也就是无穷的景致之中。
要想了解他究竟做什么,就需要观察风景当中地那个他,他无法从整个风景中分离出来。他正站在沙中,把沙分成不同的沙堆。要看风景而没有看到他,那简直就等于没有看到风景。要排除解剖摩托车时心中的佛性,就等于完全排除了佛性。

p75 一旦我们把这种分析的思想,也就是那把刀应用到生活中,总会丢掉一些东西。我们都明白这一点。最起码在艺术当中是如此。这使我想起马克·吐温的经验,马克·吐温在掌握通过密西西比河的方法之后,发现这条河已经失去了它的美丽——总会丢掉一些东西,但是在艺术当中比较不受重视的东西同时也被创造出来了。让我们不要再注意丢掉了什么,而要注意获得了什么。让我们把这种过程当做再生的方式,既不好,也不坏,事实就是如此。

p81 最后有人告诉我:“现在你拥有一个全新的自己”。然而这种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因为它使我比以前更困惑了,我不记得以前的那个我,如果他们说,你现在是个新人了,这样似乎有意义得多。他们错以为人格是一种物品,就好像一套衣服,可以让人换穿,但是,一个人除了人格之外,还有什么呢?只有一些骨和肉罢了,或许还有一些统计数字等,但是肯定没有人在其中,因此人只是人格穿上骨肉和一些统计数字罢了,而不是别的。

p82 真正的恐惧是什么——恐惧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

p86 熟练的技术往往也是一连串推理的过程,而大部分的问题往往是在像以前的广播员所称的“在两耳之间短路了”后所产生的。所谓两耳之间的短路也就是无法正常思考。摩托车的运作完全依照推理的过程,研究维修摩托车的艺术,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

p88 精确的仪器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而设计的,如果你想要在空间上达到完美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因为摩托车没有任何一部分能够达到完美,但是如果你很接近完美,就会有令你惊讶的事发生,因为它可以在极限之内,奇妙地飞驰过乡村田野。所以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这种理念。约翰看到摩托车的时候,只看到各种不同的结构,于是就厌恶它,然后拒绝进一步的接触。但是在我的眼睛里,我却看到设计者的理念。约翰认为我接触的是各种零件,实际我接触的是各种观念。

p89 这种观念的结构称为体系,自古即为所有西方知识的基本结构。王权、帝国、教会、军队,所有这一切都曾经成为一种体系。现代的企业也是一种结构。参考资料的内容、机械的组合、电脑的软件、所有科学和科技的只是都是运用这种结构,所以像生物这一类的知识就产生了门纲目属种的体系。

p90 真正的系统、真实的系统,就是我们当前的系统观,也就是理性自身。如果把整个工厂拆毁了,而架构它的理性仍然存在,那么靠着这个理性很容易就可以建造另一座工厂。

这就是所谓的摩托车,它是由一组钢铁制的零件所组成的观念体系,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一种形状都是由人所设计出来的……

p95 要解决一般思维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要通过你的观察和手册当中所提供的结构,不断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此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这种交织混杂的正确程序,如果正统化,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

p96 解决的方法出来了,起码要兼顾到六方面: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

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准确地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误入歧途。

p98 一名没有受过训练的旁观者只看到修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力,就以为他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劳力。事实上,这正是他最轻松也是工作上最小的一部分,他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沉默寡言,甚至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畏缩。

p100 在科学的殿堂里有许多深宅大院……有各种人住在其中,而他们住在这儿的动机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是什么把他们带入殿堂里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芜杂和无药可救的厌倦;逃离自己欲望的束缚。一个脾气好的人想要逃离喧闹、令人紧张的环境,而来到寂静的高山,在这里你极目远眺,透过静谧清新的空气,愉快地描摹永恒宁静的山色。

p106 在房里可以嗅到山的气息,那是一种很清爽、有雾气而且带着芳香的空气。

p114 如果人类所有已知的只是是一个巨大的体系,那么心灵的高山地带就出现在这个体系的最高处,它是所有思想当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
很少有人到此一游,因为你不能从这一趟旅程当中获得任何实质上的利益。但是就像我们周遭的这一片高山区,它有它自己庄严的美感,所以对某些人来说,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到此一游也是值得的。
来到心灵的高山地带,一个人必须习惯不稳定的稀薄空气,还有大量的问题以及各种假设的答案。这种情形会不断地扩大,一直到这个人几乎无法控制,因而迟疑是否要接近它,因为他害怕很可能会在其中迷失,而且永远找不到出路。

p128 在所有东方的宗教当中,最看重的教义就是“你之所是”与“你之所视”是不可分的。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这一点,就可以说是顿悟了。
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

p134 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方,也没有财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为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属于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流传下来的理性的自身。

凡是没有办法觉察这种差异的人,就会误以为掌握了教会的建筑就等于掌握了教会。他们认为,学校的教授既然领了薪水,一旦得到上面的指示,就应该抛弃自己的见解,毫无异议地接受学校的指挥,就像受雇于一般公司行号,处处要为老板说话一样。
他们看到的是虚假的大学,而没有看到真正的大学。

p136 由于他对理性这样缺乏信心,因而才会有这么狂热的研究态度。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p138 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p149 事实上,要心平气和并不简单。那是整个事情的灵魂,保养的良好与否就取决于你是否有这种态度。我们所谓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正是心平气和的具体表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把持不住,在你维修机器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把你个人的问题导入机器之中。

所以检验机器也是对你的一种检验。

p150 有时候你只要把新手或蹩脚的人和高手作比较,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老手根本就不会照着指示去做,他边做边取舍,因此必须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刻意这样做,他的动作和机器之间也自然地有一种和谐的感觉。他不需要遵照任何书面的指示,因为手中机器给他的感觉决定他的思路和动作,同时也会影响他手中的工作。所以机器和他的思想同时不断地改变,一直到把事情做好了,他的内心才真正地安宁下来。

p152 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如果你由这个模式出发,那么很可能会迸发出一些东西。

p153 解决的方法不是抛弃或否定理性,而是拓展理性的内涵,使它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们活在一个价值混淆的时代,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过去的古老观念已经无法就会新的状况。曾经有人这么说,真正的学习来自于四处游荡。你必须先停止拓展原先的知识,四处游荡一阵子,直到碰到一些事,能够让你拓展原先知识的根基,才会继续前进。每一个人都很熟悉这种经验,我想一旦整个文化的根基需要拓展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同的状况。

p156 从积雪的山顶吹下来的阵阵狂风,风声已经在整个房子里回荡了好久,声音愈来愈大,仿佛要把整个房子给扫倒,连我们一起吹向远方,恢复这座峡谷的本来面貌。但是房子仍然直挺挺地站立着,于是风逐渐退却,仿佛被打败了一般。

p161 斐德洛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户外的山色。这里不是一间教室,而是一千间教室。每天都有不同的风、雨、雪,还有山上的云,班级不同,学生不同,教室就有不同的气氛,不曾有相同的两个钟头,所以对他来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总是一个谜。
我对时间的感觉几乎丧失了,然而我听到大厅里的脚步声愈来愈大,我听到它停在这间教室的门口,门把慢慢地转动,门打开来了,有一名女子向里面观望。

p169 在许多禅学的书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记载当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山岭和朝山的旅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故事。而实体的山往往能象征人们灵性长进的路。就好像那些我们身后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有一些人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
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更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就有多少条路。

p174 一旦他们能自己直接观察,就会明白有无穷的题材值得写,这是一种培养信心的训练,虽然他们所写的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终究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模仿别人之作。
模仿是一种真正的罪恶。
模仿似乎是一种外界的压迫,小孩子从来不会这样。

p177 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年来胡萝卜和鞭子的教育方式,造成他思考上的惰性。就好像一头驴子:“如果你不打我,我就不工作。”如果没有人鞭打它,它就不会工作 。而训练它去拉的文明的车子,很可能就会因此而走慢了一点。

p178 教会的态度是:文明,制度或是社会,不论你如何称呼它,最好是由有自由意志的人而非驴子来维系。废除分数和学位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处罚驴子或者是抛弃它们,而是给这些驴子适当的环境,让它变成自由的人。

p181 愈聪明愈认真的学习愈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国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愈懒惰愚笨的学习则愈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p185 没有山顶,就不会有山的周围,是山顶界定了周围。

p189 凡是有创意的人都有那个神秘而属于个人的内在目标。

p189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

p191 如果你想通过爬上山顶来证明你有多么伟大,你几乎不可能成功。即使你做到了,那也是一种很虚幻的胜利。为了维持这种成功的形象,你必须在其他方面一再地证明自己,而内心则常常是恐惧别人可能会发现这种形象是虚幻的,所以这么做是错的。

p191 对没有辨识力的人来说,自我的爬山和无私的爬山看上去可能都一样,都是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呼吸的速度也一样;疲累的时候都会停下来;休息够了又会继续向前行。但是事实上两者多么不同啊!自我的爬山者就像一支失调的乐器,他的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他也可能失去欣赏树梢上的美丽阳光的机会。在他步履蹒跚的时候却不休息,仍然继续前进。有的时候,刚刚才观察过前面的情况,他又会看一遍。所以他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他谈话的话题永远是别的事和别的地方。他的人虽然在这里,但是他的心不在这里。因为他拒绝活在此时此地,他想要赶快爬到山顶,但是一旦爬上去之后仍然不快乐,因为山顶立刻就变成“此地”。他追求的,他想要的都已经围绕在他的四周,但是他并不要这一切,因为这些就在他旁边。于是在体力和精神上,他所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吃力,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的目标在远方。

p192 在哲学上曾经专门讨论良质的定义,就是所谓的美学,它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何谓美感。

p196 如果现存的世界没有了良质,就会发现良质原来这样重要。这个世界缺少它仍然能运作,但是生命变得非常呆滞,几乎不值得活下去。事实上的确是不值得活下去的。“值得”就是一种良质的字眼,因为生命不再有价值或是目标。

p197 朴质(Squareness),原意是指方正拘谨而且一丝不苟、不要花哨的个性。作者用以表示因这样的态度所带来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形态。

一旦你把良质抽出来,你就得到了朴质了。缺乏良质就是朴质的精髓。

p202 我认为,如果一个词能够把世界分成两半,那么它也势必能再将其合而为一。真正了解良质,不单单能满足体系的需要,甚至能超越它。真正了解良质之后就能掌握这个体系,将它驯服,然后能为个人的目标派上用场,让人拥有完全的自由,从而实现他内在的目标。

p221 “在初夏的时候像这么热,通常会有一些小落石,有的时候也会落大的石块,这是山老化的过程。”
“我不知道山也会疲劳。”
“不是疲劳而是老化。它们会变得愈来愈浑圆。这里的山才刚刚开始老化。”
现在除了山顶,我们的四周都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森林,远远地望去,森林好像柔软的天鹅绒一般。
“你看这些山,现在看起来这样宁静,仿佛会永远在那儿。但是它们一直在改变,而这些变化往往并不安宁。就在我们脚下,有一股力量可以把这整座山撕开。”

p223 禅是山的精神,而不是山顶。你在山顶发现的禅,就是你把它带上去的。

p225 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因为他们反应过快,立刻将一切化成思考的形式。而最容易看见良质的是儿童以及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丧失文化的人。他们很少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较少接受正规的训练,没有让文化渗透他们的心灵。

p227 要想从哲学方面解释良质,是一件既对又错的事。因为这是一种哲学的解释。哲学解释的过程就是分析,把一样东西细分成主语,述语。我的意思是,良质这字眼不能分解成主语和述语,这不是因为良质是神秘的,而是因为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
要让我们这种背景的人了解纯粹的良质,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容就是“良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p234 良质与佛在古英语中的字根其实是同一个字(Good和God)。

p252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懂得关心的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都细致入微地关心,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p252 良质就是佛,良质就是科学的实体,良质也是艺术的目标。这些观念仍然需要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我一直提到的——修理摩托车。

p256 这个时候,你面对的正是西方思想里最大的缺憾。你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然而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知识过去方向的延续。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想象——换句话说就是“流畅”——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

p257 我们一直客观地研究那颗螺丝,根据传统的科学方法,客观是首要的条件。我们对螺丝的个人喜好和正确的思考无关。我们不能评价眼前所见的,而应该保持心灵一片空白,然后思考观察得来的事实。

p257 技术人员的好坏,就像数学家的好坏一样,取决于他在良质的基础上选择好坏的能力。所以他必须懂得关心。

p258 真正一列知识的火车并不是静止的状态,它总是要朝某个方向行进,而它的铁轨就称作良质。

p259 一个人在修理摩托车的时候,对车子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因而得到了全新认识,其中蕴含了更多的良质。修理的人不会受限于传统的做法,因为他有足够理性的基础拒绝这些思想。其实不再是静态的 ,它不是让你决定是要去奋战还是打退堂鼓的思想,它们是会跟着你成长的思想。所以具有良质的事实,它的本质不再是静态的,而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了解了这一点,就永远不会被卡住。

p261 不论你被卡得多严重,这种现象终将消失。你的心灵终究会很自然地找到解决的办法,除非你非常容易被卡住。其实怕被卡住是不必要的,因为被卡住得愈久,你就愈看得清楚让你脱困的良质。
所以不应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要想了解良质,不论是在技术荼上或是其它方面,无私地接纳这种被卡住的现象是个关键。无师自通的技术人员就是因为常常被卡住,才比接受学院训练人员更了解良质。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处理突发的状况。

p261 我猜想拥有更深刻的了解就会对螺丝有新的评价。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你可能会发现,螺丝并不只是属于某一类物体,它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你再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螺丝并不单单只是螺丝,它代表了一组功能。于是你原先被卡住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同时也消除了传统理性的模式。

p264 在古希腊人心中,从未把艺术和制造分开过,所以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个词。

p266 你得经常跟上流行而不厌倦,所以你落入了流行的陷阱之中。有一群人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良质的存在,为了制造美感和利益,就在科技丑陋的外表上蒙了一层厚厚的浪漫的虚伪。良质并不是外加在主体和客体上的,就像圣诞树上闪亮亮的装饰品。真正的良质是主客观的源头,也是树木的生长点。

p268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

p268 我所谓的内心之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出家人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击声中,或者是机械人员正在做万分之一英寸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宁静。它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有许多等级,而宁静也有许多等级,你的功夫愈深,就愈了解它的深奥和困难度。

p269 内心的宁静有三种等级,生理上的宁静虽然也有许多等级,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精神上的宁静,也就是消除个人的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至于价值方面的宁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贪念,只是单纯地过着自己的日子,这一点似乎是最难的。

p270 佛教的禅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摩托车维修问题上,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一旦真正地投入了工作之中,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以看到关心的另外一面——良质。

所以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人内心的宁静。

p273 有的时候,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认为,所谓一个人能够进入别人的心灵,只是言语上的幻觉,只是一种说词,只是一种两个基本上独立的个体之间可能有的交流而已。两者真正的关系仍是无法得知的。想要探测别人的内心只会扭曲你的观察所得。所以我想做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下不让自己看到的不被扭曲。

p275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进取心不是某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p275 钓鱼钓过好长一段时间的人,身上往往会有这种特质。通常,他们会对自己花这么多时间去从事这项看似无甚收获的活动有些防卫心。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解。然而,钓鱼回来的人通常充满了热忱,有力量去面对几个礼拜前他已经厌恶极致的事物。因此,事实上他并没有浪费时间,只是我们以世俗的眼光认为他是如此。

p276 进取心是精神的补给品,能够推动事情的进行,如果你没有它,就不可能维修摩托车。但是如果你有了它,你就会知道如何运用它,那么无论如何,一定能修好这部摩托车。事情必然是这样发展的,所以在开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有这样的热忱。

p277 据我所知,陷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的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

p281 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有三个:第一个陷阱会限制情感理解,叫做“价值的陷阱”;第二个则会阻碍认知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做“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在价值的陷阱中,最常出现而又有害的是价值的僵化。这是指固守以前的价值观,无法从新的角度衡量事物。

p282 如果你的价值观僵化了,你所能做的就是放慢脚步——不论你愿不愿意,你必然会慢下来——但是你要做的是放慢脚步,然后重新检视过去你认为重要的事物是否仍然重要……只需要静静地注视着机器,这么做没有什么问题,静静地和它相处一阵子,用你注视鱼线的方式注视着它,不久你一定会看到鱼线在动。车子会用很谦虚而且微弱的声音询问你,是否对它的问题感兴趣。这是世界上到处都会发生的状况,所以要对它感兴趣。

首先要明白,你发现的问题并不如你想象中的大,也不如你想象中的小。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往往比你原先所想的修理摩托车更有意思。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你就不只是修理摩托车的技师,同时也是研究摩托车的科学家,这时就完全跳出了价值僵化的陷阱。

p284 如果你自视甚高,那么你观察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你的自我会让你远离良质的真实。如果你把事情搞砸了,你很可能不愿意承认。如果你被蒙蔽,自以为表现得很好,你很可能会相信你确实表现得很好。 所以在修理机器这方面,如果你的自我太强,往往无法把工作做好。因为你总是被愚弄,很容易犯错,所以修理人员自大的个性对他颇为不利。如果你认识很多技术人员,我想你会同意我的观点,他们往往相当谦虚而且安静。

p285 机器会反映出你真正的个性,感受,推理和行动,而不是反映你自我吹嘘,膨胀的那一部分。如果你的士气来自于你的自我,而非良质,那么这种虚假的形象很快就会完全崩溃,那你就会非常沮丧。
如果你一时无法谦虚下来,有一个方法,就是无论如何也要装出这种态度。因为如果你刻意地假使自己表现得不够好,那么一旦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你的进取心反而会提升。你会继续这样做,一直到事实证明你的假设是错误的。

焦虑是另外一个陷阱。它是自我的反面。如果你确实做什么事做不对,那么你就会很害怕。就是这个因素往往让你迟迟不敢动手,而不是懒惰。
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想你应该把自己的焦虑写下来,然后参考各种书报杂志。因为你有焦虑为动力,所以会很努力地研究。你愈研究就会愈平静。你要记得,你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而不仅仅只是把机器修好而已。

p286 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不安,你可以告诉自己,没有哪一个技术人员不会犯错。你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他们犯错的时候,你并不在现场,但你要为犯错的结果付出代价,就是你的账单。所以如果是你自己犯了错,你最起码还有学习的机会。

枯燥是焦虑的反面,通常和自我的问题连在一起。枯燥就表示你已经丧失了从新角度看事情的能力。我自己医治枯燥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在你觉得枯燥的时候非常容易睡着。一旦休息够了之后,就很难再觉得枯燥了。

p303 怀特海曾经说过:“所有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p309 良质不是刻意强调的,而是你从眼角瞄到的事物。

p323 身体上的距离和寂寞毫不相关,造成寂寞的原因是心理的距离。在蒙大拿和爱达荷州,身体上的距离虽然很遥远,人们心理的距离却很近。
人们又更多沉思的机会,孩子会去玩松果,也会有大黄蜂在四处飞舞。我们头上顶着一片绵绵无尽的蓝天。周围的一切都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从来不觉得寂寞。一两百年前人们的生活与这种情形比较相像。人口少多了,而寂寞的感觉也不会这么强烈。
造成这种寂寞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就是科技的产品,像电视、喷射机、高速公路等等——但是我希望说明一点,真正的祸首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333 我记得是柯勒律治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是柏拉图的信徒,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不能忍受亚里士多德永无止尽的分析,必然会喜好柏拉图天马行空的概念。不能忍受柏拉图高远的理想主义,必然欢迎亚里士多德的实际。柏拉图认为得道非常重要,每一代都不断有这样的人出现,殚精竭虑地寻找宇宙存在的源头。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了修理摩托车的技术人员,他喜欢世间万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自己就属于这一派,我喜欢从周遭的事物里找到佛性。

p343 斐德洛想起梭罗曾经说过:“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有所获得。”

p344 一个人只要望着地平线,内心就能得到宁静。那是一条几何的线条,完全水平,很稳定而且很明显。或许,欧几里得对线条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

p356 辩证法是逻辑的源头,但是却来自于修辞学,而修辞学则是神话和古希腊诗学的传承。

通常我们无法看到,除了是与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因为这不合乎思考的习惯。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引领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宗教不是由人发明的,人是由宗教发明的。而人也创造对良质的反应。这些反应当中人进一步了解自己。你知道某些事后,良质就会给你刺激,你就会想把良质所给你的刺激界定下来,但是你必须根据自己所知的界定。所以你的定义是由你的知识组成的。

 “卓越”暗示着对生活的完整或唯一性的尊重,因而不喜欢专门化。它还暗示着对所谓的效率的轻视——它具有更高等级的效率,它不止要求生活的一部分卓越,而且要求生命的本身就很卓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