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宗师:坐忘,正位凝命,留点烦恼养菩提(11完)

(2018-03-12 14:12:47)
标签:

存在比拥有更幸福

活在喜悦中

就是要幸福

庄子大宗师

分类: 庄子讲记

大宗师:坐忘,正位凝命,留点烦恼养菩提(11完)                             早餐流行色
1、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①。”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理论)。”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行为,具体的)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坐忘,外天下也)。”

      仲尼蹴然曰④:“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外身),黜聪明(外意念),离形去知⑦,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无捡择,齐物)也,化则无常也(无常有妙处),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注释】
①益:多,增加,进步。
②从整段文意推测,“仁义”当与后面的“礼乐”互换,忘掉“礼乐”进一步才可能是忘掉“仁义”,但译文仍从旧述。
③坐忘:端坐静心而物我两忘。
④蹴(cù)然:惊奇不安的样子。
⑤堕:毁废。
⑥黜:退除。
⑦去:抛弃。
⑧无常:不执滞于常理。

大宗师:坐忘,正位凝命,留点烦恼养菩提(11完)

【译文】
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不安地问:“什么叫‘坐忘’?”

     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跟随学习而步你的后尘。”

大宗师:坐忘,正位凝命,留点烦恼养菩提(11完)                         前天的美术馆拍摄

2、正位凝命,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下雨10多天)。子舆曰:“子桑殆病矣②!”裹饭而往食之③。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④:“父邪?母邪?天乎?人乎⑤?”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
http://www.gushiwen.org/favicon.ico焉⑥。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注释】
①霖:阴雨三日以上。“霖雨”即连绵不断地下雨。
②殆:恐怕,大概。病:困乏潦倒。
③裹饭:用东西包着饭食。食之:给他吃。“食”字旧读去声。
④鼓琴:弹琴。
⑤以上四句,均为子桑探问自己的困乏是由谁造成的。⑥任:堪。“不任其声”是说声音衰微,禁不住内心感情的表达。趋:急促。“趋举其诗”是说急促地吐露出歌词。

大宗师:坐忘,正位凝命,留点烦恼养菩提(11完)                         童年

【译文】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连绵的阴雨下了十日,子舆说:“子桑恐怕已经困乏而饿倒。”便包着饭食前去给他吃。来到子桑门前,就听见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还弹着琴:“是父亲呢?还是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声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达,急促地吐露着歌词。
子舆走进屋子说:“你歌唱的诗词,为什么象这样?”子桑回答说:“我在探寻使我达到如此极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父母难道会希望我贫困吗?苍天没有偏私地覆盖着整个大地,大地没有偏私地托载着所有生灵,天地难道会单单让我贫困吗?寻找使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能找到。然而已经达到如此极度的困乏,还是‘命’啊!

大宗师:坐忘,正位凝命,留点烦恼养菩提(11完)

3.啐啄同时

啐(cui四声)啄是佛学术语,比喻禅林师家与学人二者之机宜相应投合。
学人请求禅师启发,譬之如啐;禅师启发学人,譬之如啄。

据禅林宝训音义载,啐啄,如鸡抱卵,小鸡欲出,以嘴吮声,名为啐;母鸡欲小鸡出,以嘴啮壳,名为啄。故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投,多以‘啐啄’一词喻称之。若修行者、师家机锋相应投合,毫无间隙,称为‘啐啄同时’;而与禅者机锋相应之机法,则称为‘啐啄机’。

碧岩录第十六则(大四八·一五六上):‘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有啐啄同时用,方称衲僧。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中略)所以啐啄之机,皆是古佛家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霾之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