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杨丽萍的“珍物清单”
间是最伟大的魔术师,光阴流转,让再平常不过的物件变得隽永风流。”李宗盛如是说。
最近看到一本叫作《珍物》的书,它汇集国内100位文艺界名人,每人写一件他们家里的“珍物”,李宗盛、贾樟柯、谭盾、杨丽萍、叶兆言等纷纷登场。
值得一提的是,名人们娓娓道来的那些“珍物”,没有一样是所谓的贵重物品。比如李宗盛写下的“珍物”清单——温情如女儿的乳牙、口水巾;甜蜜如热恋时的情书,生日时收到的一双胶鞋;感恩如儿时家里用过的汤碗,娘亲给自己缝制的内裤;随性如17年前在外地录音时路边捡的石头;失意如高中联考二度名落孙山的成绩单……

杨丽萍的菜篮子
而舞蹈家杨丽萍的“珍物”,居然是她妈妈用过的菜篮子。竹编的,底部是方形的平底,放置时很稳,提手的长度刚好适合挎着。“篮子里要有我的东西才像样,我要自己整理的。”杨丽萍重视篮子的使用状态,当这个器物里,盛放的是她自己的东西,按照她的意愿摆放,那才是她的篮子。而这只普通的菜篮子已经跟着杨丽萍走了不少“秀场”。我很是怀疑:今年流行挎着菜篮子上街,是不是借了杨丽萍的“东风”?
在《珍物》序言中李宗盛坦言:“是的,我承认,我就是那种习惯留东西的人。于是当被邀请对这些对象的其中一些做描述的时候,我乐观极了。我的确有乐观的理由!家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东西。随手挑一件就足够吹嘘半天,写一篇文章实属等闲。何况这些年我的珍物有增无减……”
捡来的水缸,姥姥的化妆箱
我特别能理解李宗盛面对身边平凡“珍物”的那种心情与心境,因为此刻我抬头可见阳台上的那些花儿们,可以随便说出每一盆花的来龙去脉。
那盆正开着白色小花的六月雪,是某年我骑车去花市买“蓝雪”时不遇,退而求其次买下的,还有那棵小榕树,它们一起来我家安营扎寨;那尊盘腿而坐的木象,是我结束柬埔寨之旅,在金边机场买下的。虽然400多块人民币有点儿贵,但是在日后的时光里,它随着岁月流逝而熠熠生光。
捡来的水缸。
还有阳台上那只朴拙的水缸,是前几年的某天,我在外面捡回来的。它有着粗糙的砂砾外表,荷叶边形状的缸沿儿,鼓鼓的肚子,见之我就感叹:怎么有人把这么好的东西扔了?
如获至宝地搬回家,放在阳台上,可以盛水,浇花。这季节刚好买来铜钱草放入其中,绿油油的,夏风掠过,眼前顿时一片荷叶田田的美景……
正如李宗盛所言:“我认真地想,等我更老了,我的珍物会是身上的老人斑。那是时间专属给我的,平凡却无价的岁月的勋章!”
的确,那些平凡珍物是我们扎根生活的证据。

安妮姥姥的化妆箱
那天微信好友安妮,展示了她姥姥的化妆箱。她写到:“文革时期家里损失了不少老物件,唯独这件完整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它是姥姥当年的嫁妆之一,是用于涂抹脂粉及照镜梳妆的小型家具,卯榫结构的巧妙运用,不仅满足了视觉美感,还能使其长久耐用。由衷地感叹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现在拉开小抽屉仍然可以存放脂粉、头饰、珠宝等物。听姥爷说,一直到清代才有了这集梳妆、储藏、照镜为一体的梳妆盒。幸运的是,多年前这件老物件传到了我的手里,每次拿出来用核桃油擦拭的过程中,仿佛都是不断与家人、过往生活、情感的又一次重逢。”
说得真好,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久别重逢。与亲人,与过往。而回望人生旅程,正是那些平凡事物连成了生命的珠链,那是生活的馈赠以及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印记。

你给予生活仪式感,生活才会回报你美感
为什么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我们的日子却越过越枯燥无味?大家追求活得精彩,以为拥有更多、更新换代越快,就越接近幸福。其实精彩与幸福跟“钱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而某种程度上说,跟速度成反比。“一个慢行者,有点是时间,去抵达。”
而平凡“珍物”代表的正是岁月的沉淀和美好的情趣,它们时刻提醒我们惜物惜情。无疑,被收藏在家里的珍物,会构成了一个不断鼓舞我们的精神空间。
家之所以为家,就是有那些温情的物品,牵情挂肚。当你在家觉得“寂寞空虚冷”的时候,环顾四周,找一个“珍物”,顿时返回美好的当下。
心动不如行动。

尝试寻找一件“珍物”,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珍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祖传珍宝到一件旧家居,或者是旅行时带回来的一个纪念品,甚至是一片落叶,一张相片,一只座钟,一本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后都有不同感悟的书,一张孩子克服困难后取得的成绩单,一件全家人一起动手做的手工作品……对你来说珍贵而有意义,且看到它时,内心会泛起涟漪或涌起某些美好的感受,那么它们就是值得收藏的珍物。
你可以为珍物在家里寻找好地方,相对平整的物件可以裱起来挂在墙上,体积大或造型不规则的东西则可放在玻璃展示柜里。当然,更多珍物还有实用价值,那么就让它们继续完成使命。一切随心,不必刻意。
你给予生活仪式感,生活才会回报你美感。
人生到底是什么?最好的回答也许是:在你离开世间时,脑海里那些值得留恋的回忆。珍物,即回忆。
有趣也许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但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每一天。而“惜物惜情”的美好传统,必将让生活日新月异、锦上添花。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B02BDmSkzSotg4ugfWMfk6GYM5vLDbs6fHCDhibJoeVW9LCLicgiaSVngeef3LVfoVRWxYZsVXaaVvgtf2ftA0MQ/640?
胡杨,就职于中国妇女报。生于新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注女性成长、婚姻情感。
已出版《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告别女子伤学院——亲爱的,就是要幸福》《遇见好命的自己》《感情经济学》《成品女人DNA》《姿态穿在身》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B02BDmSkzRibzXhckkGNY4d7SRe2kvicV0AxpJF0WLudibjyKibrM5NFBlw6GmTicHSWF9U0fbDjlIia4a0AKGUHaYw/640?wx_fmt=jpeg
200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