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刷存在感:蝉鸣以及小人物要多说话

如果世间万物无不都在“说法”,那么蝉则是“说法”的高手!
胡杨
那天听电台节目主持人说一新词儿
“怒刷存在感”,这个“怒”字用的好。
那么“怒刷存在感”是怎样的呢?这个我比较在行。比如:雾霾越来越深的北京,突现蓝天白云;倾盆大雨之后出去看夕阳,蓦然回首却见雨后彩虹;甚至是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一天,突然偶遇一种花、一棵树、一只鸟,凡此种种,我都会狂拍照片在朋友圈“怒放”一下下。
云在,蓝天在;雨在,彩虹在;花在,岁月在;树在,山河在!而一切不都是因为“我爱,我在”吗?
其实,一个能深刻感受美的人,往往乐于并且急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那亦是无法遏制的澎湃。
我想如果晓风有朋友圈,她肯定也是一个刷频大王。她那些细密美好的心思实在是机巧而伶俐,幽默而通达而又智慧。
比如她说:强说愁的年龄过去了,渐渐喜欢平凡的晴空了。烟雨村路只宜在水墨画里,雨润烟浓只能嵌在宋词的韵律里,烟雨村路只宜在水墨画里,居家过日子,还是以响蓝的好天气为宜。
响蓝应该是属于盛夏的。湛蓝天空静虚一片,蝉鸣声声划破长空。动观云逸静听蝉,好时光,自难忘。
传统农历6月有个很美的别称叫蝉羽。这个季节走在树林里,树上地上随处可见禅脱的壳,时不时地上还有蝉的身影,而循声举头望树,大约也能看到正在歌唱的“蝉家”。
原来蝉鸣铺天盖地、此起彼伏,也都是在“怒刷存在感”呢。
蝉鸣之于人,历来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可以说,那些对其忧心忡忡的,大多的烦恼不是来自蝉声聒噪,而是内心缺喜。
据说蝉在地下蛰伏多年才等到一个夏天,从泥土中出来,爬上枝头,深情高鸣。“知了,知了”的鸣叫声,正是蝉表现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说,蝉的鸣叫声在宣布自己的存在。由此可见,蝉才是真正的“刷频”高手,它们用高调鸣唱刷着仅有的一个夏天的存在感。
“在不断鸣叫期间,有一只完全满足于己、满足于世的蝉存在着,谁也不可否认这样的事实。仅就蝉而言,它是不知道人的烦恼的。一旦天气转凉,自己的生命将随时终结,然而,蝉并没有为此而焦虑。能鸣叫的期间就是活着,活着的期间就是生命的永恒。为生命的无常而烦恼又有何益呢?或许蝉正在嘲笑人类总为尚未到来的明日之事而烦恼。”铃木大拙的《禅语日本文化》一书中如此写道。
由此我怀疑,“参禅”两个字的源头是“参蝉”。还是晓风的那篇《遇》,讲到她某天被一棵开着黄花的树吸引而走进一个院子,她在树下赏花、捡蝉壳。蝉壳盈握于手感喟道:“这一树黄花,在那里说法究竟有多少夏天了?
此时此刻我想的是:这些蝉儿究竟在我们耳边“说法”有多少个夏天了?我们似乎充耳不闻、全然不知。
如果世间万物无不都在“说法”,那么蝉则是“说法”的高手!
那篇《遇》的最后也颇有深意。晓风流连忘返的黄花树之地,最后发现居然是台大医院的太平间。
所以,有时间就多发发朋友圈吧,小人物就要多说说话。我们这一生不过区区几十年,像蝉儿的一个夏天,提醒自己活在当下,“浑然不觉尽情鸣”吧!
2015.8.24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