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通达生命之“绝世武功”——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达生》读后
(2015-05-13 15:47:23)
标签:
转载 |
通达生命之“绝世武功”
——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达生》读后
庄子是通达生命实相的“绝顶高手”,借助《庄子·达生》一篇,再次展现其通达生命智慧的“绝世武功”!冯学成先生则是与庄子“旦暮遇之”之人,是“解庄”的一等一高手,通过《禅说庄子•达生》一书,揭秘庄子的“绝世武功”,读起来痛快淋漓!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达生》开篇两句就直接点明一位智者在面对生命、面对命运时应该有的态度,直接点明人生的真谛。冯先生对此“出招”:通过“学养”,使自己的身、心、性三者得到优化。自己的身体得到优化,性格、情趣得到优化,智慧也得到优化,这三者都得到优化了,你的生命才能得自由、得自在。这不就是冯先生通过“达生之情、达命之情”而拈提出来的“观自在法门”么?
庄子接着提出“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弃世”非“逃世”,而是“人在局中,心在局外”;“正平”即是“逍遥”、即是“齐物”、即是“大宗师”,冯先生点出了内中的关键点:把世间的种种因缘关系、因果关系看透、看破。看透、看破才能“与天为一”、“反以相天”,才能得自在。又是一个“观自在法门”!
“观自在”岂容易乎!得“纯气之守”,堪破世态炎凉,使之宠辱不惊、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而后“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此为安心法门,为安身立命之处!冯先生说,如果我们能够安身立命于这个“无端之纪”,安于道枢、道源,就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眼界、境界就与凡人大不相同,就能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冯先生特别提醒“我们要养自己的心气,要养胆气,特别要养道气”,由此直下,才能“藏于天”、“藏于道”。无论“藏于天”也好,“藏于道”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藏于我们的当下一念,至此,冯先生又拈提出“善护念”法门。
“善护念”岂容易乎!庄子以孔子为演员,借助“佝偻承蜩”及“舟人操舟”的故事点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一妙法,冯先生称其为“无上大法”,“心地法门”。这八个字如果翻译成心志不分散、聚精会神之类的白话,就显得太简单、太随意了。儒释道也好,万千法门也好,我们的心性修炼,都是通过“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因果过程而完成对“至道”的体会。因此,冯先生无不感慨:我们把佛教里的“法门”说得很隆重、很神圣,似乎离我们太远,高不可攀。而在《庄子》里,这些“法门”就很直白地摆在这里。可惜的是,两千多年以来,大家都只是把它当成寓言故事来看,没有认真地去感受其中的真谛,没有认真去修炼南华真人的这个“无上法门”!
“凝于神”岂容易乎!我们生活在纷纭世间,物欲横流,人心叵测,又该如何去通达生命的性情呢?庄子的确是绝顶高手,见招拆招,无不妙极!“视其后者而鞭之”,看似普通一句,实则是中观妙慧。“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则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先生说,中国文化讲“中道”,儒释道三家都谈“中道”,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中道”把握好呢?的确是啊,“衽席之上、饮食之间”就是“激流险滩”,就是“荆棘丛林”,我们怎样防微杜渐、见机而作,从而使自己能够“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正是修为的切要功夫!
“道中庸”岂容易乎!养内不能忽视其外,养外不能忽视其内,岂是易事?庄子又借“齐桓公见鬼”及“纪渻子斗鸡”这两个很有趣的故事,从“内”与“外”两个维度演绎“其德全”的妙用!冯先生说,我们在学《庄子》这一段时,一定要把它当成佛教的“如是我闻”,就像老佛爷的开示一样来要求自己,如果真能把我们的种种不良习气化解掉,把种种名闻利养之气、争强斗狠之气,化归为静定之气、凝重之气,那你就能无敌于天下。这不就是“全其德”法门么?
“全其德”岂容易乎!孔子观丈夫游水,知“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梓庆削木为鐻,知“忘吾有四枝形体,以天合天”;工倕旋而盖规矩,知“灵台一而不桎”……这些,都是“忘是非,心之适也”,如《信心铭》所说“得失是非,一时忘却”。由“心之适”到“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再到“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庄子把这个境界层层拔高,实在精妙无比。正如此篇末后扁庆教导孙休的话:“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正是“至人之德”!
“至人”毕竟如何“自行”?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其二》诗曰:“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谢荣斌
2015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