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长 还是“孩奴”

标签:
育儿道德经智慧克里希纳姆提家长教育 |
分类: 育@姿态 |
是家长 还是“孩奴”
■ 胡杨
“一直以来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从小学开始为了让她能上个好学校,我们送她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她爸爸每天接送,到三年级她自己坐公交上学,还要倒车。到了初中,我们捐资二万多,又送她去了一所重点中学,这二万都是借来的。后来靠她自己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我们兴奋得请所有亲戚吃饭,觉得苦没有白吃。高三这一年,为了她能考更好的分数,我给她报了很好的补习班,又请了家教,前后花了三万多。为了能照顾她,我把生意都关掉了,专心在家。高考时为了能准时到校,我在考试的学校旁边租了宾馆,小心翼翼地陪着她。考前考后,我们都不敢问她,怕她有思想压力。没想到,她的成绩让我失望至极。这么多年我们为孩子付出太多了,孩子她爸现在气得不愿意回家见她……”
一日,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位母亲的哭诉。
看过之后,真的要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那一刻我更可怜、担心的是那个落榜的女孩!我好想说:亲爱的宝贝,你还好吗?
有人说,如今养一个孩子就是“判处父母有期徒刑20年”,如果孩子不争气以后啃老,更是“无期徒刑”。所以在房奴、车奴之后,我们又不得不接受一个新词“孩奴”。
“孩奴”就是指那些全心全意为孩子,一生都在为孩子打拼,而无暇顾及自我价值的家长。上面这对家长可以作为“孩奴”的代表,而这样的父母如今不在少数。
其实我个人觉得“孩奴”这个称呼不怎么确切,如果是“孩奴”,家长应该心甘情愿地付出,不图回报。“奴隶”哪有提要求的权利?现实情况是,如今的“孩奴”,他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常常指手画脚地行使着“教育暴力”。
“一直以来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这位母亲如是说。的确,她没法不高,因为她把自己以及家庭的“宝”都压在了孩子身上,她把教育当成了投资回报。在她心里算着一笔投入产出的账,女儿高考落榜,意味着她的投资失败了,赔本了。
我个人一直认为:我们之所以生之为人,不是来做妻子(丈夫)或者父母的,那些都是“兼职”。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做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可惜很多为人父母的,把“本职”工作——自我价值的实现给忘了、丢了,而把“兼职”当成了工作重心。
这样的结果是,就是孩子遭殃了。因为大人们把他们自己的人生强行“嫁接”到了孩子们的身上,当他们还是一棵小苗苗的时候,这不是“教育绑架”是什么?
与其说家长在行使教育的责任,不如说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解救自己恐惧心理的救命稻草,一直试图抓住孩子、操纵他们的未来,以摆脱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只要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会下意识地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自我安全感的“人质”。当然,如果不加以仔细观察,家长们的“绑架”行为都被赋予了责任和爱的名义。
真的是爱吗?看看那对父母对待高考落榜女儿的态度,我们能说,他们是无私的奉献?他们是真的爱孩子吗?!
如果爱,当孩子遭遇高考失败挫折的时候,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怀,而不是沉浸在造梦失败的悔恨之中。因为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它不是要求、期待和负责,不应该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
显然,要求、期望和负责不是爱,那是恐惧。而当我们心怀恐惧的时候,爱就成了有条件的苛责。
正如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由于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
2015.4.30
本文摘自《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