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就是一场等待“醒来”的旅程

(2014-06-27 08:35:43)
标签:

情感

存在比拥有更幸福

分类: 活@姿态

人生就是一场等待“醒来”的旅程

http://paper.cnwomen.com.cn/Img/2014/6/201406237058f6670d16459e8dd01fc62c90de33.jpg

■ 胡杨

在朋友的推荐下,听了由英籍华裔小姑娘“艾米丽·王嘉宝”演唱的《醒来》。据说这首由著名音乐人李杰作曲、比丘尼释隆奇作词的歌曲,在2011年新春伊始就引起了坊间诸多关注。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简单的歌词,简单的旋律,天籁般的嗓音却讲述着一件不简单的事——觉悟。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我相信有类似心理经历或者对佛学有所了解的人,很容易体会《醒来》所表达的含义,也更容易被其打动。

这就难怪,当我将这首歌推荐到微信朋友圈,我的妹妹听后就说,她和她的同事们都没听懂。我开玩笑地说:“你们该普法了。”

的确,一个还“睡着”的人,无法理解“醒来”是怎样的滋味。

如果从生到死是一个人的“有形”一生,那么从迷到悟就是开启“无形”的人生,那是心灵的觉醒。“有形人生”转瞬即逝,是无常的,而“无形人生”是我们永恒的收益。

那些在某个人生阶段 “醒来”的人,蓦然发现:吃了那么多苦,经历那么多坎坷,原来都是为了迎接这人生的盛宴——“醒来”。

可以说,如果错过了“醒来”,错失了觉悟,那么此生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到此一游”。

巧的是,当我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在微信《为你读诗》听到美国诗人爱德华·菲尔德的《旅程》。诗人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醒来”的男人:

那天早晨他起床时一切都不同了,

他享受这明亮的春天的日子,

但他并不完全明白它,他只是享受它。

他沿着大街走向火车站,

经过一株株垂挂着破袜似的枯花的木兰树,

他很久没有这样简单地呼吸过了。

他热泪盈眶,这感觉很好,

但他忍着不流,

因为在那镇子上男人不边走边哭。

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等待时,

一阵恐惧侵袭他,他感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

火车要晚点了,他默念字母来保持镇定。

而当火车及时尖叫着开进来,

并如常在每一个站停车,

当人们上上下下,电线杆飞驰而过,

他用一张报纸掩脸,

再也忍不住了,呜咽起来,迫使眼睛

细看椅套上有条理地交织的斜纹。

他没有做最初想象要做的激烈事情。

他哭了很久,但他当终于平静下来

他身上一个拳头般攥紧的地方打开了。

到达终点时他站起来,下了火车,

而在往后他生活的所有地方的大街上,

他走着,终于成为他自己,一个男人中的男人,

神采奕奕,大家不禁要好奇地打量他。

这首诗读起来相当有画面感,我仿佛看到男人走在大街上,去赶火车,然后跟着他哭,最后由衷地为他挣脱桎梏、脱胎换骨而热泪盈眶。

“他很久没有这样简单地呼吸过了”“他身上一个拳头般攥紧的地方打开了”,这些都是我个人体会过的。只有告别内在阴郁、冰冷、紧缩的冬天,你才能拥抱外在“这明亮的春天的日子”!

《醒来》与《旅程》都是讲述觉悟过程的作品,只不过《醒来》更似“渐悟”,而《旅程》更似“顿悟”。

“他没有做最初想象要做的激烈事情”,我们可以猜想:男人大既是前一夜决定第二天要做某件大事(譬如自杀或者复仇),但一觉醒来,他觉悟了。

从标题《旅程》,到结尾处“到达终点时他站起来”,整首诗大约描述了男人觉悟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火车可能晚点这种小事再度引起男人惯常的极度不安,显然“醒来”的他已经不是那个盲目跟随情绪互动的人了,他警觉地强迫眼睛细看椅套“有条理地”交织的斜纹。这是一个觉悟者的行动——随时觉知,然后将自己从内心制造的故事里拉回到当下。

“他哭了很久,但他当终于平静下来。他身上一个拳头般攥紧的地方打开了。”这几句人让我联想到张德芬的那本关注心灵探索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

的确,听《醒来》,我仿佛看到一个女人远远走来,她坚持不懈、上下求索,终于迎来莲花朵朵开。而《旅程》则是兵临城下的“当头一棒”,让男人“回头是岸”。

觉悟和顿悟是两种开悟的途径。觉悟类似“渐悟”,指在经历许多之后慢慢悟出人生的真谛;“顿悟”则是来源于直觉和灵感,突然之间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因此,是循序渐进的还是突然发生的,是觉悟与顿悟的根本区别。

那么“醒来”或者说觉悟之人,会如何?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是会时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随波逐流。这“波”可能是情绪,可能是你心里那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想法。

佛语言:“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而菩提即觉悟。

由此可见,你醒没醒、悟没悟,就看你的心“累不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