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而非物,故能物物:《生命的四季》

(2013-10-28 08:32:59)
标签:

存在比拥有更幸福

雕刻时光

活在喜悦中

新书《生命的四季》

杂谈

分类: 画入我心
物而非物,故能物物:《生命的四季》                  素描 10月27日
物而非物,故能物物:《生命的四季》                  1月29日修改,涂黑背景
  

    最近一直在看《生命的四季:华德福的植物课》,立品出版公司的新书。
    可以说这本书太让我入迷了,因为里面不但有植物的知识(我上到大学好像没有学过植物课物而非物,故能物物:《生命的四季》),重要的是教你如何观察,还有动手,就是拿起画笔来画那些种子、叶子和枝桠。
    昨天看到书中的一幅素描,就是葡萄苹果和梨,就又忍不住画了起来,因为刚好家里这几样水果都不缺乏。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就是因为我不舍得放过任何一部分。读着的时候我想:这哪里是植物课?也不是写生课,这简直就是在读《道德经》的植物版物而非物,故能物物:《生命的四季》
    因为其中讲了许多“道法自然”的事实,尤其是将植物知识、季节变更与人的精神因素相结合在一起,你看似在就爱你过花花草草树树,其实那一点不是在讲人呢?所以阅读过程,像在读灵修方面的书籍。
    如何观察一棵树?如何通过观察记忆周围环境的“整体性”感知?如何将看到的画出来?
    说实在的,看这本书,我才知道为什么走入大自然画画叫“写生”?好的写生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因为画者不但画出了眼睛看到的,还有那些潜藏着的生机!那是“整体性”感知。
    昨天就看到一段:
     当一朵花在你的内心言说或是一棵树揭示自己存在的本质时,你就真正与那个存在相遇了,这是对本质深刻的灵性体验,是我们在生命中这个或那个时刻都曾有过的惊鸿一瞥。
   
物而非物,故能物物:《生命的四季》                  每天与我的仙客来对话

    ☆在每种花上我们都能看到源自红同样隐藏于我们自身的精神品质的外在图景。尽管我们精神里的情绪及欲望经常是困惑的、纷乱的,甚至是兽性,植物却向我们展示了纯净及普世的精神品质。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为特定的花感到喜悦,为什么我们在自己周五种上特定品种、颜色、形状的花来匹配我们的某个面向。
     
    ☆谁来阅读橡树中的脚本?橡树,尤其是这棵橡树特定的语言,将来活在那棵庞大的橡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树枝和每一片芽鳞中得到再现和重生。是谁在解读这些信息,并将其翻译成特色分明的弯弯曲曲的枝桠呢?是说让叶子在春天再次生长,决定何时何处开花?最早又是谁在染色体中写下了所有关于这些问题的指令?
   
物而非物,故能物物:《生命的四季》                  10月19日在奥体深林公园拍的莲,根本没有荷花,但是镜头出来却荷花点点

   那天在奥体森林公园拍莲,湖面上根本没有荷花,只有莲叶,但是镜头出来却荷花点点。当时拍的时候我就叫老公来看,那粉红色的荷花在湖面上跳跃。老公说是光电作用。
   但是我回家再看到《生命的四季》中这段的时候,我宁信其有!
 通过练习这项活动,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形象思维部分)越来越灵活。于是你开始意识到,当这样运用时,我们的想象力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妙的工具或感官!这里我们还是使用歌德所描述的“精微的感知幻想”。我们的“幻想”就是感官可以感知植物不可见的生长过程中将留下被感知的现象(这里指定是叶子)。我们可以把内在普遍具有的某些东西,与促使植物生长的不可见因素联系在一起。
    回忆在漫游四季、邂逅丰富多彩的道路上拓展出什么样的“新视角”。
   ☆我们的旅程开始于冬季,”透过冰冷的蓝眼睛“,在它们赤裸、黑色、黑色或者白色的冬日素颜中,我们看到的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在我们的画和看到的的东西中,它们似乎被矿化了,山毛榉树的躯干、豕草的枝条和种子就像灰色的石头。
   第三章我们跳到春天,随着植物的生长而”流动“。不断生发的叶子告诉我们该如何将自己“协调”并与植物从一到万吨形态变化“共泳”。当我们开始分辨每一种植物的内在范式时,一种新的“观察模式”进入到我们的经验之中。
   一个人的“逐渐觉醒”或另一个自我的“开放”可以从植物走向开花的旅程中找到相似之处。

   ☆有人会问这一切都意义何在?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故事,并且希望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外部植物世界的发现之旅引导我们揭开它们的“内在秘密”,这同时也存在于外在世界的岁月循环之中,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内在的“季节转换”之旅。

    这仅仅是个开始,给你指明方向,告诉你该如何与植物嬉戏。



      
 《庄子·外篇·在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似乎也说到这样的境界: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