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让我再看你一眼

标签:
故乡拆迁杂谈 |
分类: 女人们的咖啡 |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目前,由中国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发起的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已启动。
有人说:“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所描述的理想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越來越远了……”
失去故乡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胡杨
今年中秋、“十一”长假,我“最后一次”回老家“胡庄村”。
以前说起“胡庄村”三个字,总有些难以启齿,而如今却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之所以说是“最后一次”,是因为老家就要拆迁了、消失了。“胡庄村”300户、1000多人,将要搬到附近的33层高楼之上,过生活。
当老妈指着刚刚开始兴建的他们的新居,为我介绍的时候,我仰头在想:让祖祖辈辈“立地为本”的农民,搬到33层之高的楼上,他们会适应远离地气的城市生活吗?
我还在心里试问:难道城市化建设必须要以“农村的消失”为代价,而不是在保护现有农村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让农耕生态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过去10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的确,我们能看到的是那些村庄、耕地的消失,却难以看到另一种消失:即那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我们与祖辈千丝万缕的精神链接的隔断与消失。
失去故乡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记得那天跟老姑走在村里,遇上一个在自家门口张望的大妈,老姑立刻迎上前去说:“是媛婶吧?还记得当初娶你进门的时候,我们一帮小孩闹洞房……”是啊,转眼当年的新媳妇已经变成如今的70老太,而14岁离开老家、跟着我父母进新疆的老姑,如今也是63岁的人了。
那天,“媛婶”拉着老姑的手,说:“凤芝啊,你再多看看咱老家吧,下次回来就没有了……”
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老家拆迁之事已经有时日了。这次回去,村里大多数人家的院墙上都有画着大大红圆圈的“拆”字。看着有些惊心动魄的凄凉。
从老家回北京的前一天,村里贴出告示,大概的意思是:某某日搬出的人家,奖励5000元,之后搬出的有3000元,超出这个时日的,没有奖金。
我回北京还没有一个星期,就听妹妹说父母已经搬到她以前的房子了。电话过去,一听就情绪不佳的老爸说:“听着咚咚咚的扒房子声音,我心脏病都犯了,搬出来算了……”
我再次潸然。
是啊,那些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老人家,他们没事时就三五成群地坐在村头儿或者自家院墙下,晒太阳,打牌、闲聊,他们也许不会为这辈子能住上33层高楼而欢呼。而是眼见着自家邻家历经沧桑变化的老宅子,顷刻间化为虚有而痛心疾首。
父母是1956年援边去新疆参加兵团建设的,他们在新疆工作了30年。1986年回到河南漯河老家。那时,父亲的老家“胡庄村”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而他有着根深蒂固的“落叶归根”的思想,所以一回来就去村里争取了宅基地,盖起了3间大瓦房。
那时的老妈一直想过城市生活,自然不回老家去住。这样1993年父母在漯河沙河老桥附近买了小六层里的两居室。
那时,每次回老家我都无比兴奋,因为家离沙河只有几步之遥。夜晚在沙河边游逛,感觉就是走在文学作品中“灯影里的秦淮河”。
好景不长。2008年河堤改造,父母家第一次遭遇拆迁。在经历一番“斗争”之后,母亲听从父亲的主张,搬回到老家“胡庄村”居住。
我安慰老妈说:“农村生活多好啊,接地气!”
转眼4年过去了,当母亲终于适应“农村生活的好”,再次被迫“回城”。
为了“赔付”,村里人家的楼房一律都“长”到三层楼房那么高,就连院墙也“长高”了。父母家二楼的大平台,也竖起了高高的铁皮栅栏,挡住了远处的风光。我曾经站在那里,看前方蜿蜒的澧河水,地毯一样的农田……如今,整个村庄,一派“草木皆兵”的景象。
前一篇:[转载]又是一年枫叶红
后一篇:纪念册:还是喜欢,这条紫色的河流